对孩子叫吼的正确方法,对孩子大吼大叫能学习好吗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9 17:26:18

对孩子叫吼的正确方法,对孩子大吼大叫能学习好吗(1)

很多时候,父母只是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表达,但只要找对方法,很多原来看似老大难的问题,往往迎刃而解。

比如,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情绪,在教育孩子上习惯于采用吼孩子的粗暴办法。

在这里,我们家长要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01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经历过如下的场景。

▶当父母的在内心深处明明是想关心孩子,但每次从嘴里说出来的话,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竟然句句都是伤人心的话。

孩子受凉咳嗽,当妈的心疼起孩子来,可爱意满满的妈妈上前就来了这么一句:“咳咳咳,咳什么咳,早就让你多穿点衣服,你不听,现在好了!”

见孩子不小心跌倒在地而伤心哭泣,当妈的心揪得紧紧的,恨不得上前帮孩子承受这跌倒的伤痛,可话到嘴边却是一顿毫不客气的数落:“哭哭哭,哭什么,你还有脸哭?早就让你走路要小心,可你非不看路,真是活该!”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当父母的真实想法明明是心疼孩子,怕孩子受到伤害,恨不得立刻上前爱抚一番,可自己却偏偏做了那个伤害孩子的人。

看到孩子把衣服穿反了,妈妈张口就冒出这么一句:

“给你说过多少遍了,衣服不能这么穿,真是笨死了!你来看妈妈怎么教你穿衣服!“

看到孩子生病了,妈妈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那是心急如焚加内疚,可说出来的话却完全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自己都不懂得照顾好自己,生病了还要人照顾,真是烦死人了!“

对孩子叫吼的正确方法,对孩子大吼大叫能学习好吗(2)

▶妈妈心中所想的分明是疼惜、怜爱、关心……可开口就是给人一种愤怒、指责和抱怨的感觉。

“你好像总是不会好好说话。”

这话听起来好像是妈妈在批评孩子。可不对啊,感觉这是在说妈妈的不对——对孩子不会好好说话。

0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父母们对孩子只要一张口就变味?

为什么父母们总是不能好好地和孩子沟通交流?

以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为人父母者去好好反思。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和孩子都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是担心和关心孩子,可实际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愤怒、不近人情的模样。

其实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就叫作“述情障碍”。这个心理学概念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

所谓“述情”,即指表达情感、情绪和感受;所谓“障碍”,则是指不能、无法、有问题。

简单来说,“述情障碍”就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不好好说话是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愤怒和吼叫是他们最常见的情绪。

比如,孩子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妈妈,我这次考了99分。”

妈妈此时内心的想法明明是喜悦的、欣慰的、自豪的,但从她的话里却丝毫看不出这种喜悦和欣慰,反而是不快和不满:

“99分有怎么可骄傲的?班上不还有比你考得更好的人吗?你可别得意忘形了!”

很显然,有“述情障碍”的父母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就是常说的词不达意。

对孩子叫吼的正确方法,对孩子大吼大叫能学习好吗(3)

此外,还有不少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习惯陈述客观事实,很少表达情绪和感受。

很明显,这种缺乏温度的陈述不能起到安抚孩子情绪的作用,反而让孩子倍感伤心和失望。

正是由于这些父母存在着情绪识别障碍,导致无法分辨情绪和情绪引起的身体感受。

就比如,明明担心孩子出意外,但有些父母却只能用愤怒的情绪来表达,比如大声对孩子吼叫,甚至上手打孩子。

我们与其说是打孩子,倒不如说是打在父母的心上。

毫无疑问,“述情障碍”非常影响亲子关系的经营。

03

那为什么有不少父母会有这么可怕的“述情障碍”呢?

我认为这要从原生家庭中寻找原因,通常是孩子在情绪表达和言语上总是被父母否定,导致他对情绪表达有了错误的认知。

就像每个父母也都曾经历过孩童时代,可能在小时候也受到他们父母的错误误导,然后带着这种“印记”,又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

如果父母本身不会好好表达。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也就只有愤怒,无法学到更好的处理方式。

所以我们说,“述情障碍“更像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机制,用来保护自己的情绪。

可是过犹不及,严重的“述情障碍”真的很影响亲子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在日常中可以试试专家们总结的这几个办法:

◆1.尝试记录自己细微情绪变化的日记。

◆2.模仿情感表达。可学习影视剧、小说中的情感表达。

◆3.体验艺术活动。如画画、唱歌、可外化情绪等。

◆4.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对孩子叫吼的正确方法,对孩子大吼大叫能学习好吗(4)

04

要想纠正吼孩子的错误做法,我们每次在向孩子表达前,不妨先进行思考辨别: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是挂心还是闹心?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这三种方法来表达:

1.把自己的担心尽量温柔地表达出来。

在表达时不要过于省略句子,以免孩子产生歧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担心告诉孩子,然后再加上请求和询问的语句——“好不好?”“可以吗?”“你认为呢?”“你觉得呢?”“你的看法如何?”等等。

举例来说:

●省略句子:“叫你不多穿衣服,冻死你活该!”

●完整句子:“今天天气太冷了,你看爸爸都打哆嗦了,如果不多穿一件衣服,真的很容易感冒,那样爸爸会担心的,你觉得呢?”

2.说话开头少用“你”字,多用“我”字。

我们还可以试着把对孩子说的“你”字,改成“我”字。

我们再举一例来说明:

这种用“我”字的说话方式,就很适合“述情障碍”者以及一些对待孩子没有耐心的父母。

我们可以将对“你”的指责,变为是“我”的担忧,这样孩子就至少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抵触心理也会减少甚至是消除。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上很常用的一个模式:先描述具体事情,然后再输出感受(我的感受是什么,我担心什么),最后再询问孩子的意见。

3.多用肢体语言来代替。

比如,父母可以对孩子微笑、用手抚摸孩子的头、跟孩子拥抱等,这都是在家庭教育中被证明很有效的方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