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什么最让父母头疼,孩子爱发脾气肯定位列前三之一。很多家长一看孩子哭闹,本能地就会着急和烦躁,却又不知所措,常常口干舌燥安慰了半天,却无济于事。
下一次,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试着不说那么多道理,就说下面的三句话,也许效果会更好。
第一句话:妈妈/爸爸现在心情不是特别好,先出去冷静一下。早上,四岁的小天拿着鸡蛋,慢慢地剥壳。妈妈看马上要迟到了,就从孩子手中拿过鸡蛋,温柔地说:“我帮你剥吧。”孩子愣了一下,接着突然开始发火。
妈妈忍着气,还是耐心地说:“马上就好。”
妈妈将剥好的鸡蛋递给孩子,孩子却一把将鸡蛋扔到地上。这下妈妈也被激怒了,吼孩子不知好歹,还狠狠打了孩子一下,孩子彻底大哭起来。
很多时候,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最初也想好好劝解,但后面常常失去耐心,忍不住去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让事情更加糟糕。
家长如果发现自己也快情绪失控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赶紧离开,想办法让自己先冷静下来,比如深呼吸、听音乐、看风景……等情绪平和了再继续跟孩子沟通。这样,既避免让事情恶化,又以身作则示范如何处理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的“镜像理论”,指孩子心性脾气以及如何应对情绪,往往是从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习得的。如果父母可以让自己冷静不失控,孩子也会慢慢学习如何自我平复情绪。相反,若父母动辄就被激怒,大吼大叫,又怎能期待孩子遇事冷静呢?
第二句话: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很……你希望……设想一个情景,当你回到家,发现老公和孩子都很愤怒。你询问孩子,孩子生气地说:“爸爸总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不做他就骂我。”
此时你打算怎么说?是“你知道他为什么要你做这些?”还是“他也是为你好啊。”亦或“你不愿意可以好好和他沟通啊。”
很多时候,孩子生气是觉得没人懂他。因此,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讲大道理或者评判对错,而是看到并接纳孩子内心的感受。
父母可以先耐心听孩子讲述,然后试着说出孩子此时的情绪,比如是愤怒、害怕,还是沮丧、难过……
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往往很单调,就是简单地开心和不开心。如果父母能够借由孩子每一次的哭闹,潜移默化帮助他们更好感受和识别情绪,一定能大大提升其应对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而且,当父母准确说出孩子当下的感受,孩子会觉得父母很懂自己,自然更容易从情绪中走出来。
比如,刚刚这个情景,妈妈可以这么说:“他总是强迫你做事,让你感到愤怒和沮丧,你希望他能更尊重你的意愿吧。”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被看见并接纳,即使问题没有解决,孩子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第三句话:哦……嗯……原来是这样……小杰气冲冲地回到家,说再也不上学了。妈妈忙问怎么回事,孩子说上语文课时,前排同学老是动他的东西,后面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用书打了对方,结果正好被老师看到了,然后惩罚他抄课文。
妈妈建议道:“那你和老师解释一下吧。”孩子立刻说没有用。妈妈又说:“那你就抄嘛,就当复习巩固哈。”孩子不愿意。
妈妈继续建议道:“要不我给你们老师说一下?”孩子又没好气地拒绝了。这下妈妈也生气了,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到底想干嘛?”孩子更愤怒了,气冲冲回房间“砰”地关上了门。
很多家长一看孩子起情绪了,就本能地想赶紧“灭火”,认为只要问题解决了,孩子便能从“小恶魔”变回“小天使”了,所以他们会很着急地提建议。
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首先,孩子的前额叶尚未发育完全,理性思考的能力本就不够,情绪大的时候更是无法思考,所以这些建议孩子根本就不会听。其次,家长急着解决问题,试图转移或压制孩子的情绪,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应对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后他们遇事依然只会发泄情绪。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写到:“即使父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想让你了解他们的感受,有时候,仅仅倾听就会有效果”。
因此,当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要做的不是赶紧“灭火”,而是耐心倾听。
写在最后其实,如果父母期待孩子情绪平和,前提恰恰是不要把情绪看成“洪水猛兽”,当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也不要着急做“消防员”,而是耐心陪伴,认真倾听,让孩子自己学着如何与情绪相处,如何从激烈的情绪中走出来。
更多推荐:
[心]
[心]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