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喵喵喵,猫来了
叽里咕噜滚下来
排排坐,吃果果
你一个,我一个
妹妹睡了留一个
……
仿佛只要一个音调响起,脑海深处有关童谣的记忆就会不自觉地浮现。
于是,即便是三十岁的中年人依然满怀温情地哼着三岁时习得的童谣,就算是是白发苍苍的八十老翁,也能吟唱出自己从祖辈那里学到的曲调。
一首简单的童谣,连接的不仅是儿时的记忆,更是一代代中国人传递文化认同的方式。它看似童稚浅显,却蕴含着富有哲理的生活真谛,它的篇幅虽然简短,却在无形中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儿童的想象天马行空,童谣正是赋予孩子们鼓起想象的翅膀,翱翔在不受拘束的奇妙天地。童谣是儿童纯真的眼睛,他们透过歌谣简短的词句,勾勒着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想象,当童年与童谣相遇,一不留神便撞出了童趣。它带着无限的美好与想象,为牙牙学语的我们插上快乐的翅膀,用天真烂漫的童心陪伴我们度过失意彷徨的时刻,也从我们的父辈那里传承下了一代代的精神文化。
水流千里有源,树高千尺有根。
于是,小时候的我们能从白白胖胖的娃娃上成都的故事里,看到憨态可掬又不失机敏的胖娃,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对繁华成都的向往:
“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跳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得圆,胖娃滚铜圆,铜圆滚得远,胖娃跟倒撵,撵又撵不上,白白跑一趟……”
我们能从家婆打虫虫的童谣中,看到一位精明能干、性格麻辣的地道成都家婆:
“虫虫虫虫飞,飞到家婆家,吃了家婆一根蒜苗一根葱,家婆气得打倒中,虫虫虫虫飞,飞到家婆家,吃了家婆一棵菜,吃得家婆喊乖乖……”
我们还能感受到,童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别具地域色彩的乡土温情:
“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白米甜,白米香,今年不得饿莽莽……”
一首首童谣,朴实而通透的话语凝聚着文化基因、展示着道德风范、延续着方言根脉,也推动着成都文化的薪火相传。
我们的祖辈将过去的中国唱歌我们听,让我们感受了谷堆上的畅想,让我们体验过青羊宫外的集市,让我们学习了成都方言的可爱。而今天的我们,应该唱什么童谣给孩子听?
毫无疑问,童谣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以前,我们曾和童谣中的胖娃一样,悠哉悠哉地骑着高大白马上成都,但现在,乘着技术不断发展的东风,我们已经能坐上地铁,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畅游成都。
这样的便利,也是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生活。
一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从救亡图存到迈向复兴,神州大地从风雨飘摇到不再炉衬,迎来了高速发展时刻,中华文明也得到了浴火重生。
站在历史的纵深来看,一代代的童谣,一代代的人,都凝聚了成都的文化基因,凝聚了新时代征程的标志性符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多少新成就,多少新场景,多少新巨变正在发生,生活在此情此景的少年,又品味着怎样雄壮的家国历史,又有怎样的思绪亟待表达?
这或许就是我们要找的童谣!在这样的童谣里,有的是一代代人的记忆,有的是对美育与想象,有的是对母语与方言的凝练。
现在,我们享受着前人给我们的文化硕果。那么,我们的孩子呢?我们也应该为他们留下什么。
童谣,就是传承,是文化,是爱的最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