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他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中进士,那时很多人都虚报年龄以求重用,而虞育德却如实上报,果真被安了个闲差。
此时如果换做他人,或许就会懊恼当初的诚实,可他却很开心:
南京好地方,有山有水,又和我家乡相近。我此番去,把妻儿老小接在一处,团圆着,强如做个穷翰林。
虞育德的一辈子虽没有显赫功名,但他自得其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到最好,抱着得之我幸的心态度过一生。
这种洒脱的生活状态不仅是在明朝的封建时期,就算是当下也难能可贵。
就像毛姆所说,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亮。
人生在世,我们不免被世俗种种所困扰,不要为了所谓的追求一辈子都在努力奔跑,结果等跑到终点才意识到,原来一路奔波却忘记看路边的景色。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生命意义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一生中你所经历的一切过程,并且享受这一切带来的喜怒哀乐。
沈琼枝:刚柔相济
不委屈自己 不将就余生
沈琼枝这形象虽然在《儒林外史》中占的篇幅较小,但她传递的精神却是最有力的。
她本是常州才女,出嫁时她的父亲本以为可将女儿嫁至盐商做正房,但没想到送女儿到了对方门口才发现光景不对。
此时沈父已没了主意,反而沈琼枝沉着冷静,先安慰自己的父亲:
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样待我。
然后审时度势,不卑不亢地展示了自己的不满:
沈琼枝听见,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说道:“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
当在宋家待了三天觉得事情不对时,沈琼枝便果断收拾包裹远走南京,卖诗为生。
那时宋家是盐商,在经济条件上应数上乘。但沈琼枝没有被物质所蒙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哪样的生活,并且将每一步都盘算得很到位。
她有勇有谋,不愿意委屈自己。
近些年来,影视剧大女主相关的题材倍受关注,她们在剧中无一不是战无不胜的形象。
这却严重脱离了现实,没有人能够一直所向无敌,更没有人一直都是众人无条件宠爱的对象,大部分人都是默默生活着的“路人甲”。
凡事都要靠自己。
现实中的“大女主”,不一定要掌控所有永远都赢,被所有人喜爱。而是要有敢于翻盘,创造自己生活的勇气,更是要有不委屈自己,不将就余生的能力。
因为你越委屈自己,别人就越得寸进尺;你越将就余生,就越不幸福。
鲁小姐:心比天高
生气远不如争气,抱怨远不如改变
对于鲁小姐很多人的评论不一,有人说她是被父亲灌输了“八股文才是正道”的迂腐脑子,于是她便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身上。
当她嫁给蘧公孙而后发现他不会做八股文,只爱诗词歌赋等杂学,鲁小姐大失所望:
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
后来她见丈夫实在指望不上,便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开启了在现在看来备受争议的“虎妈”模式:
鲁小姐头胎生的个小儿子,已有四岁了。小姐每日拘着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在家里,每晚鲁小姐课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着那小儿子书背不熟,小姐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倒先打发公孙到书房里去睡。
看到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鲁小姐为了家人进入仕途着了魔,强迫别人实现自己的希望。这样的人无疑是自私的,可是当蘧公孙的父亲病重,鲁小姐毅然决然地收拾家当远去照顾。
要知道,蘧公孙是入赘去鲁家的,鲁小姐完全没必要走这一遭。但是她还是不顾阻拦坚持去了。公公去世后,她“上侍孀故,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鲁小姐是一等贤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