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作者现状,春江花月夜歌曲作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0-29 22:55:26

本文选自《笔落惊风雨:大唐诗人风华录》

作者:包劲松

春江花月夜作者现状,春江花月夜歌曲作者(1)

本书融时代背景、人物传记、诗歌鉴赏于一体,阐明了唐诗的总体发展脉络,叙述了八十多位诗人的人生轨迹,对百余首经典诗作进行了鉴赏品读。力图完整真实地呈现唐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历史背景,让读者在唐诗中读懂诗人的人生,在诗人的快意人生中读懂唐诗。

01

我们经常碰到一个尴尬的情况,说起某首唐诗,几乎无人不晓,可是说起那首诗的作者,除了姓名,其生平事迹一无所知。

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就是这种状况。其作者张若虚,我们只知他活跃于武周时代,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除此之外,其生平事迹,我们无据可考。就连专门记录唐朝名士的《唐才子传》都没有他的记载。

既然要说唐诗,《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就不能翻篇。它有“孤篇压全唐”之誉,闻一多先生称它“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就让我们来解读这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古诗。《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乐府中的旧题,相传为陈后主创制,后隋炀帝曾作此曲,但每首只四句二十字。而这首诗长达三十六句,已非原来曲调。

这首诗四句一韵,通俗易懂。根据内容,这首诗实际上可以像词那样分为上下阕:上阕从起首“春江潮水连海平”至“青枫浦上不胜愁”,下阕自“谁家今夜扁舟子”至“落月摇情满江树”

上阕起首“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我们带入了视野开阔、气象磅礴的景象之中。接着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树、月下的花汀等,将一幅朦胧神秘、清淡幽雅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置身这种月光澄澈、如梦如幻的意境中,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不由得喷薄而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这是个杞人忧天的幼稚问题,但又是一个比肩“我从何处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终极思考的问题。

答案是什么?诗人没有思考透彻,所以没有答案,只有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种感慨不同于“逝者如斯夫”这样理性的总结,而是一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样浪漫的咏叹。

接着,诗人写出“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样一句结束语,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但这种惆怅并不凄凉,只如月空中的白云,悠悠淡淡。

读完上阕,整个人都沉浸在江天一色、物我相契、含意蕴藉的意境中。一股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惆怅萦绕于心间,至于那沉沉的思考,也只能随着长江流水东逝而去。

春江花月夜作者现状,春江花月夜歌曲作者(2)

02

唯美!这是将所有文人的浪漫情怀渲染到了极致的意境。诗若至此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首极品,至少不亚于王勃写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更不亚于崔颢写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但是,这时候,一叶扁舟顺江而下,闯入了张若虚的思绪中,于是诗人大笔一挥,“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又开启了一阕对思妇的描绘

下半阕由一叶扁舟的游子推及倚楼望月相思的少妇,将人思乡思亲的忧伤再次融入本就弥漫着淡淡忧伤的意境中,忽然提高了诗中忧伤的浓度。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将思妇因相思而恍惚的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而“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表达的浓烈情感更是感人。由景及人,加进了人的月下苦相思景象,这首诗的内容及思想顿时扩张开来。

但是,这首诗的游子与思妇,真的仅仅是那个代表人生苦短的形象吗?

唐朝诗人喜欢写“怨妇”“思妇”类的题材,比如李白、杜甫、王昌龄、李贺、李商隐,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白居易写《琵琶行》。因为有所指,他们要通过怨妇、思妇的描写,兴寄自己的怀才不遇。

张若虚在这首诗里树一个思妇的影子,是不是也有所指呢?这首诗的思妇正是作者自己,而“扁舟子”隐喻的是作者的理想。揭开这一隐喻,再读这首诗的下半阕,你就会感到这首诗的境界又上了几个台阶。

诗人的理想如月下的“扁舟子”,隐约飘忽,但诗人“卷不去”“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诗人愿“逐月华流照君”,可惜的是鸿雁不度、鱼龙不解。诗人做梦都想着理想实现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可是直到斜月西沉,也不见“扁舟子”的影子,理想如“碣石潇湘无限路”。

看着月华恋恋不舍地离开满江树,我们仿佛听见了诗人的咏叹声。

春江花月夜作者现状,春江花月夜歌曲作者(3)

03

《春江花月夜》写于初唐,毋庸置疑,张若虚是思妇自拟第一人,他所隐喻的理想与现实难以契合,比借“怨妇”“思妇”的嘴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格调要高。

一首诗将意境写得如此优美,蕴含的哲思如此深邃,兴寄的情怀如此高尚,可谓前无古人,后者寥寥。清末学者王闿运谓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论唐诗诸家源流》)。

这样的评价并不言过其实,这首诗也无愧于“盖全唐”的美誉。

解读完《春江花月夜》,笔者不由得想起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喜欢翻唱自己喜欢的诗歌,并且是翻唱高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起首四句,显然是化用了《春江花月夜》里面的精髓,但他紧接着的遐思,不是张若虚似的浅吟低唱,而是李白似的放旷飘逸,飘飘荡荡,直上重霄九,旷达得让人叹服,显然在文风上比张若虚更胜一筹。

诗词翻唱,只要你唱得好,唱出新意,唱出高度,后人也许只记得翻唱者,并不记得原唱者。在张若虚之前,南朝宋的谢庄就写过一篇《月赋》,其中就有一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张若虚也好,苏轼也罢,都只是化用。

实际上,《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从唐至元,无人看重,直到明清才被人推崇。

此外,还应提及中国著名的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原名“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两名民乐家将这首曲子糅合了《春江花月夜》和《琵琶行》的意境,改编成了民族管弦乐,定名为“春江花月夜”。乐曲与诗所表达的意境有所相似,但并不完全契合,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

春江花月夜作者现状,春江花月夜歌曲作者(4)

04

初唐篇至此结束,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

一、唐太宗有文艺情怀,偏好诗歌、书法,唐高宗李治继承了这种偏好,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形成了读书人都苦心学习并创作诗歌的社会风气。

二、唐人喜欢吟诵诗,可是吟诵古诗时发现有的句子很拗口。不朗朗上口的诗,自然就不方便吟诵,于是,他们在写诗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些改变,有人专门找原因,朝廷甚至在文艺馆设立专门的研究职位,研究解决办法。沈佺期与宋之问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集大成者,他们在继承前代文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出了原因,总结并制定了平仄、对仗、押韵方面的规范。这样,唐朝近体诗(律诗)终于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唐朝的普通话是以东都洛阳地方音为标准的,所以,我们以现代普通话读唐诗时,有时也会觉得拗口。比如《春江花月夜》中有一句“江潭落月复西斜”,当中的“斜”字,在洛阳音中读如霞(xiá),与“家”(jiā)为同声韵,之后杜牧的《山行》也用了这个韵。

初唐,近体诗出现并发展成熟,成为之后唐诗创作的主要形式。此处顺便提一下唐诗中经常出现的“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

古体诗是相对近体诗而言的,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形式。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而言,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通用也必须是邻韵。

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的诗体。两汉乐府诗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抒情诗,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乐府诗简言之,即可以歌唱的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除了要求只能用平声韵,平仄、对仗都必须符合标准要求。近体诗形式包括五律、七律、五绝、七绝。

在唐朝,古体诗与近体诗是共同发展的,比如李白更喜欢写古体诗,杜甫是古体诗与近体诗并重,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取得的成就最大。但盛唐之后,近体诗的比重明显增大。

三、初唐时期,李世民、李治、武则天都喜欢诗歌,但最喜欢的是给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所以以“上官体”为标本的宫体诗笼罩诗坛。这种诗,追求形式,内容空泛,毫无真情实感。

这时候,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社会底层的诗人,不满诗歌局限于宫廷楼阁、朱唇翠袖的狭小范围,将边塞风光、壮丽河山及送别离愁等内容,引作歌咏对象,大大扩展了诗歌的应用范围。边塞诗、送别诗、寓物言志诗及哲理诗都开了先河,诗歌已经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为盛唐诗歌的大繁荣铺垫了基础。

在诗歌风气方面,“初唐四杰”提倡刚健充实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倡诗人追求“骨气”,扫除当时以歌功颂德为主的空洞诗风,提倡以因物起兴、托物喻志为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陈子昂更是高举复古大旗,呼应了“初唐四杰”的主张,并号召运用朴质无华的古体诗形式,抒写真情实感,表现时代气息。

总之,初唐诗人的诗歌成就算不上辉煌,但他们发挥了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之后盛唐诗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为盛唐诗歌形成万马奔腾的壮景开通了坦途。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