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表达
表达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观点、描述思考、分享发现、抒发情感是英语教学的目标。表达首先要指向语言意义,指向学生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意义表达需要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整合迁移旧知识,拓展运用新语言。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Module 5 Unit 1“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时组织了Quick Response活动,即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学生说出文中含有这个单词的句子,如:
T: Went.
Ss: 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T: Climbed.
Ss: We climbed to the top.
T: Bought.
Ss: We bought a present.
. . .
显然,学生输出的句子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这种机械训练虽能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结构,但活动中缺乏学生自主思维的参与。教师应在文本学习后,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图片,用自己的话转述文本内容或概括文本内容,进行有意义的表达。要完成转述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搜索、判断和选择语言,主动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才能使语言有逻辑性,能为同学和老师理解;学生还需要思考如何丰富表达才能使自己的转述有个性,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这些意义表达的要素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生活化表达是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生活化表达不仅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语言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2“You Shouldn't Be Late.”一课时,在引入话题Rules之后,笔者通过问题“Where should we obey rules?”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意识到建立文明的公共秩序需要规则。在第一单元了解了家庭规则以及第二单元学习了班级规则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对班级规则进行补充,用海报的形式制订了班级公约。为拓宽学习领域并拓展学习内容,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并尝试制订公园、动物园、图书馆、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规则。基于文本的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规范,而高于文本的表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种语言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育部,2012)。为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的平台,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中的丰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不仅能强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眼界,而且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使用机会,激发学生的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Module 9 Unit 2“She Was Happy.”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Zara昨天所做的事,了解她的心情变化,学会正确表达过去发生的事和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虽然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例子,但主人公Zara的经历很少有学生亲身经历过。对于这样离学生真实生活较远的文本,学生较难产生共鸣。而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生活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上课前笔者就思考:学生在上英语课之前经历了什么?当看到大汗淋漓走进教室的学生时,笔者有了主意:学生刚上完最喜欢的体育课,何不就让他们说说在体育课上他们做的事和亲身感受?于是文本学习后,笔者让学生结对相互说说体育课上的经历和亲身感受。因为是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活动,学生记忆犹新,他们现学现用,兴致特别浓厚。学生爱好不同,虽然大家一起做操、跑步、打篮球,但学生的感受丰富多样。对于跑步这项运动,爱好跑步的学生说“I was happy.”,而不喜欢跑步的学生则说“I was very tired.”。因为有亲身经历,学生的表达更富有真情实感,富有个性和变化。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及时把体育课上的活动和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一段话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Module 7 Unit 1“How Do You Go to School?”时,笔者通过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 How does your father/mother go to work?”,了解学生以及他们父母平时上学或上班时的交通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再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1“I Don’t Like Meat.”的内容时,在学习了新句式“I don't like meat/noodles/rice/sweets.”后,笔者通过问题“Who doesn’t like meat/noodles/rice/sweets?”了解学生对不同食品的喜好,为学生提供真实表达的平台。学习内容和学生个体之间的有效关联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强化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机,提升了学习内容的个人意义。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所学的新句式“I don't like/I like . . .”与同学分享自己对不同饮食的喜好。在此基础上,笔者再进行均衡食物营养的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表达是连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纽带,课堂因学生的表达而生动。为表达而教,为表达而学应成为英语教学的常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口头和笔头的表达活动,尽早引导学生尝试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规范表达,进行有意义的、真实的表达,以表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以表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雪梅. 2012.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供一年级起始用)第十二册[T].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五年级上册[T].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点)一年级上册、二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六年级上册[T].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文首次发表在《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