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子们该如何建立思维体系呢?几位老师都推荐的方法是绘制思维导图。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又快又准确地找到解题切入点,还能利用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特征,解决孩子突然遗忘知识点的问题。
比如孩子们三年级时便知道长方形面积公式是S=长×宽,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需要背吗?当然不用。直接利用切、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就推理出来了。还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利用两个相同图形便能拼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也能很快推理出来。
换句话说,孩子搜集资料,按模块梳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并且这样的复习,是不同于刷试卷、重做错题的“指哪打哪”,也不同于课堂上缺乏参与感的听老师讲预先整理好的知识板块,它更需要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加入独特标记等。
当然,孩子花了心思整理出来的思维导图并不会只局限在纸上,它已经成为一种孩子储存知识的新形式,一种有点有面有逻辑关系的形式。
思维导图就是由一个关键词作为中心点,将多个相关联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将每个小点知识不断进行拆分,直观又便于理解、记忆。
如果孩子从未做过思维导图,家长就需要自己先去了解思维导图怎么做,然后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带孩子一起完成。比如让孩子做一幅以“水果”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就可以从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进行分类,让孩子初步了解思维导图形式。
回到主题中来,1.0版本的数学思维导图,可以按单元进行绘制,比较适合低段孩子(一二三年级)和复习时间不够的孩子。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回到数学书本身,先整理出这一单元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再从中抓住最基础的内容或者是最核心的内容作为导图的关键词。
找出关键词后并不意味着其它知识点可以随意摆放,需要先判断这些知识点是否具有同一分类标准下的统属(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并列关系,然后再根据这些关系,加入颜色、简单图形绘制出思维导图。
这个阶段的思维导图不需要有特别多的内容,注意足够醒目(比如一个模块只选用一种颜色)就可以了,重点是帮助孩子理清楚到底学了哪些知识,不至于迷迷糊糊地去迎接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