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两支斯拉夫人大都皈依了东正教
由于内部争斗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战争,拜占庭在10世纪后衰落下去,领土不断萎缩。公元1299年,土耳其人在的小亚细亚半岛建立奥斯曼政权。
经过几代苏丹的努力,到14世纪奥斯曼帝国已控制大半个小亚细亚,并跨过爱琴海入侵巴尔干半岛。
由于君士坦丁堡在基督教世界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西欧基督教国家的支持下,拜占庭帝国暂时保住了首都。
▲衰落的拜占庭与崛起的奥斯曼
西欧国家的援助名义上是出于宗教大义,实际上是建立在政治和商业利益上。例如热那亚人就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北侧的加拉塔,将其作为商业殖民地。
公元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穆德二世统帅17万大军再度围攻君士坦丁堡。城中仅有的7000名守军利用坚固的城墙进行防御,金角湾中,守军用粗大的铁索封锁海面。
奥斯曼军队动用巨炮对城墙发动了数星期的炮轰。所击之处,整个塔楼与胸墙会被击得粉碎。
▲奥斯曼军队(绿色)猛攻城墙
奥斯曼大军如潮水般涌入被巨炮轰开的城墙缺口。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在城墙下,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奥斯曼军队紧接着在巴尔干半岛攻城略地,吞并了包括希腊在内的众多地区。
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使地中海东岸自此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国家在此间不断厮*,二者的文化冲突一直延续至今。奥斯曼帝国借此控制了传统商路,一定程度上促使新航路的开辟。
战后的君士坦丁堡只剩下5万居民。为了恢复城市活力,帝国苏丹鼓励此前逃离城市的居民返回,君士坦丁堡周围地区的大量穆斯林、犹太、基督教家庭被强制迁入城中。
▲进击的奥斯曼帝国
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人仍被允许享受贸易特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逐步恢复。
君士坦丁堡地理位置重要,强大的辐射能力能够帮助苏丹建立更为强大的帝国。1457年,奥斯曼帝国正式将首都从阿德里安堡迁往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没有采用拉丁语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而是选用早就在中东地区流传,被阿拉伯、波斯等伊斯兰国家所采用的“康斯坦丁尼耶”(Constantiny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