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水晶,也就是石英玻璃,需要用高纯度的石英沙经过高温熔炼而成,具有出色的硬度和光学性能,但是在加工上存在着极高的难度。
当时,国家上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生产石英玻璃,但是技术都被封锁着,当时,全世界还没有能够制造过那么大的板材。
时间紧急,任务艰巨。为了能够完成党中央下达的一号任务,全国来了一场大会战,
其中,水晶棺的造型方案、内照明系统、棺体的光学冷加工(研磨、抛光、成型)等工作由北京六零八厂负责。
水晶棺在看似简单的结构背后,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工艺,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并且中央对水晶棺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庄重大方、气势宏伟,并且要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地震、战争等有可靠的保障措施。
而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制造过水晶棺,因此没有这方面的技术资料储备,一时间,让负责设计的同志不知所措。
这个时候,有人想起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苏联政府曾赠送过一个水晶棺,并没有被用上,这口水晶棺放在了香山公园。
工作人员喜出望外,几经打听,在香山公园找到了这口水晶棺,但却大失所望。
经过工作人员仔细查看,苏联政府赠送的这口水晶棺不仅尺寸狭小,棺体的外层均系镀镍的钢质。仅有内棺盖是玻璃的,可以透视内部,其实称不上真正的水晶棺,且密封性、隔热性难以达到要求。
既然没有可以参考的,那我们就从零开始!
中央考虑到水晶棺的研制需要时间,但是遗体的保护却是刻不容缓,在水晶棺制成之前,安排赶制了一个有机玻璃的棺罩,这个棺罩是梯形样式,成了水晶棺的雏形。
随后,六零八长的技术人员开始突破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棺体共有五块玻璃组成,对每一块玻璃的长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误差要控制在万分之一左右。
这时候,中科院著名光学家王大珩院士提出,五个棺面如果用胶固定,胶会存在老化的情况,可以通过微调棺板的角度,达到自动平衡,这样就不用使用胶,也不会老化,而且也不会出现坍塌的情况。
第二个难题是加棺板的机床,技术人员跑遍了北京各大机床厂,终于找到了加工能力和磨削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水晶棺的机床。
但随后在玻璃毛坯板磨制过程中,出现了炸裂的情况,工作人员开始认为是“退火”工艺掌握不好导致的,但改进工艺后,玻璃炸裂问题仍然存在。经过严谨的查找,最后发现是工作环境的温度导致的,通过厂房内搭建了大小合适的工棚,让室内空气与温度保持稳定,克服了玻璃毛坯板磨制过程中炸裂的问题。
接下来迎来了第三个难题,经过工作人员的艰苦奋战,到1977年3月,五块严格符合设计标准的棺板磨制完成,照明部分经试调也能够达到照亮的目的。但后来中央*到现场查看的时候,却愣住了。
领导说看到了五个*,这是因为水晶棺板的折射导致的。为了消除反射像,专家们提出了把光变弱、在五块玻璃内侧进行真空镀膜、调整角度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