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有什么意思,古代春节民俗什么意思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1 04:58:43

秦汉时期,多为:蜡祭、换桃符、燃爆竹。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在农历新年每年的十月初一做“蜡祭”,主要是禀告先祖,庆祝丰收。

等到西汉时期,除了祭祖还有燃爆竹、驱除“山臊”的习俗。此外,官府还会准备农业庆祝活动,这时的新春礼仪被称为“团拜礼仪”,而各地官员需要前往都城朝贺天子。

东汉的岁首与西汉无异,在《后汉书》中,有着“设桃梗郁儡韦茭”,即换桃符的由来。这算的是比较特色的民俗了,但还是以国家祭奠为主,算不上多热闹。

古代春节有什么意思,古代春节民俗什么意思(5)

魏晋时期,守岁、吃五辛盘一样不能少。据考证,在《风土记》一书中,便有在岁首之夜,不眠以待天明之说。

民族交融之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风俗。譬如:终夜不眠为“守岁”、亲朋好友互赠为“馈岁”、长幼聚欢祝颂为“分岁”...

平民百姓还会“祭蚕神”、“吃豆粥”,皇帝亦会与民同乐,登高台、赏花灯。

古代春节有什么意思,古代春节民俗什么意思(6)

更为有趣的是,还有吃五辛盘一说。这里的五辛指的是:大蒜、韭菜、云苔、小蒜、胡荽此类味道辛辣、气味很冲的食物。

此时的人们觉得,五辛可以发五藏之气,在新春之际,下五辛可以养气。

魏晋之后,农历新年的习俗越发世俗性。在封建社会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温饱之余,开始追求“娱乐”。

社会形态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习俗的变化,等到了唐宋时期,元旦更具“普及性”。

古代春节有什么意思,古代春节民俗什么意思(7)

隋唐时期,延续守岁之余,登门“拜年贴”,女子饰以梅花妆。唐朝诗人沈佺期在《守岁应制》诗中便描绘了宫廷守岁的盛状。

为了祝贺新年,各家各户无不准备“拜年贴”,以此来互赠。而李商隐也在《隋宫守岁》诗中,阐述了“梅花妆”这一习俗。

梅花妆为寿阳公主闲卧含章殿时,恰逢梅花飘落于眉眼间,宫女见状其美,争相效仿而成。而后妇女便在各自的脸上画上各种妆容,以此来迎接新春。

据说,唐朝睿宗时期还出现了“休假”,每年的农历新年都会休政七天,让官员们休息。

古代春节有什么意思,古代春节民俗什么意思(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