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从这时期开始,男子才真正算上有发型的讲究。对于孩童们而言,则仅仅是为了免去一头长发对日常生活的阻碍,而将长发“扎”起来的一个行为罢了。
古代男子发型古代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从穿着至装束,都需要与一个“礼”字相得益彰。男子成年以后,需要承担社会生产位置的辐射,于是其装束等也需要和社会地位政治面貌所相匹配。从周朝开始,随着礼仪的不断完善,男子的发型也需要随之相符合。
于是到了成年的时刻,男子便需要“束发”加冠,这一仪式也被称为行冠礼。而“束发”又有两种供给选择的方式,一种是“全束”,顾名思义便是把整头的头发都束起,干净利落;
另一种方式便是“半束”,就如同前文中提到过的那样,整头的头发分为两部分,一种一部分用发带束起,另一部分留以披肩。
束发加冠虽然相传是每一位男子在成年时的必经之路,但是穷苦人家的孩童形式总会有所疏漏,于是他们无法用“冠”来描述头上所承担的物件。
富贵人家的成年男子的冠礼总正式而具有“仪式感”,他们所谓加冠并不是一次完成的,三次的加冠分别代表着社会责任、参加兵役以保卫国家以及可以参加承载“礼”的内核的祭祀活动的资格。
但穷苦人家的男子成年,只能使用稍微低廉一些的材料“加冠”,如巾帕等。随着束发材质的不同,发型也会出现变化;
随着时代的改变,男子的发型也会出现不同的地方。如在秦汉时期,现今所存的兵马俑便很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男子的发型。
从兵马俑的不同形态中也可以看出,虽然男子作战的发型可分为帻、冠、帽和发髻四类,头发都是“全束”的形式。
根据在军队中所担任的职务不同,所使用以束发的材料也不一样,因此发型也会出现变化。如帻一种发型中就可以再细化为骑兵或是将军所佩戴的两种。
而当时代更替进入了清朝以后,社会上的主流发型便是一种“大秃瓢”的形式。前端的头发都用剃刀刮干净,后脑勺处留下一块头发编成长长的辫子垂于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