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
在重阳节,古人则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的习俗。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古人在制作过程中,有在糕上插小旗的传统。在吴自牧《梦粱录》 中就写有这种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到了清朝时期,宫廷还会在重阳节期间举办“花糕宴”。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有很多,比如有祛邪避灾、敬老爱老、步步高升这类心愿。
重阳糕
当然除了这些,古人也有随时节变化食用不同面点的习惯。比如,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的荆楚地区,古人有立春“啗春饼”,夏至“食粽”,伏日“作汤饼”的食俗。
中国面点的商业发展古人对各类面点的喜爱,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面点的商业化趋势。在隋唐时期的长安,有辅兴坊卖胡饼,颁政坊卖馄饨,胜业坊卖蒸糕,可以说专业化倾向明显。到了宋朝时期,面点的火爆程度就更不用说了。北宋汴京、南宋临安的面点业十分繁荣,都有专业面点铺,在古书《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专卖包子的、馒头的、肉饼的、胡饼等的名铺大店不下十家。宋人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糕点,如栗糕、蜂糖糕、枣糕、豆儿糕、肉丝糕……
《清明上河图》中热闹的宋朝商业街
之后到了明清时期,中国面点的流派体系基本形成,各类地方特色小吃脱颖而出,如北京宫廷御点、山西民间礼馍、苏州市肆粉点、扬州富春茶点、广州早茶细点等等,让人大饱口福。
至此,中国的面点发展呈现百花齐放,五彩纷呈的态势,满足了各类吃货对糕点美食的追求。
在这段悠长的历史里,古人与千种万种食材打着交道,研发出无数的美味,或许在历史上他们是无名的,但这份源于食物本身的温暖依旧能穿越千年感动着我们。无论是出现在国宴上的精致糕点,还是穿行在街头巷尾的朴素面点,它们氤氲的芬芳都是古人留给今人的一份爱。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薄凉,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别忘了给我们点赞,或者分享给更多的朋友看哦~关注我们的头条号苏家酒窖,每天了解到一点传统文化。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