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明上河图》和唐韩混《五牛图》同被誉为画苑瑰宝。《清明上河图》数遭劫难,历代收藏家和鉴赏家曾精心把玩、悉心鉴赏,留下几许妙语佳话,更演义出了诸多待解之谜。该画原作者为北宋画家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山东东武(今诸城)人。宋徽宗赵佶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率先把自己的笔触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绘就了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图。
《清明上河图》最早收藏者宋徽宗赵佶,曾用瘦金体在长卷前题写“水在河上春”序跋,并钤上双龙小印。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宫中文物包括这幅名画悉数被金人掠走,但金人不识此画的价值。59年后,金人张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图》上撰跋文转引《向氏评论图画记》说,证实宋人张择端曾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这样《清明上河图》名称始定了下来。
《清明上河图》卷是张择端画作唯一尚存者,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作高25.2cm,长528 .7cm,绢本设色。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汴京城东郊外,东起开封外城东南角的城乡交界处,向西沿河而上,经过虹桥到内城的康保门沿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全图共绘有人物814个,牲畜73头,树木173棵,大小房屋100多间。全图人物男女老幼、各色人物俱毕。《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具有极高的民俗史料价值。
宋徽宗后期,社会政治已蕴含深重的危机,但经济经过长达一个半世纪和平时期的长足发展却进入了空前的繁荣。开封,唐时称汴州,此后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都在这里建都。宋时又称汴京或东京。东西穿城而过的汴河东流至泗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盱眙市汇入淮河,既是开封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也是东南物资漕运开封的大动脉。汴河里常年漕运的纲船达6000艘,每纲年往返四次。由于汴河沿线舟船、商客往来不绝,临河形成了众多的交易场所“河市”,东京河段是当时最为繁华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