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教化,怎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04 16:38:49

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益尝试

摘要:劳动教育是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达成德育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创新人才,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是最好的德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劳动教育;有益尝试

引言

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学,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而将德育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设定为劳动教育,进行课外劳动教育,两者相互补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养培养的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工作。

对于劳动教育而言,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劳动中的基本技能做到掌握,通过劳动进行生活的切实感受。

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养成对道德规范进行严格遵守的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对“三观”进行正确树立的教学目标。

一:小学德育中劳动教育进行有效渗透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阵地。

初步统计显示,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占了很大的篇幅,有十个主题是劳动教育,23个主题是和劳动教育有关的。

几乎所有的课后拓展都是要通过学生的课外劳动、与学习实践来达成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劳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劳动教育是达成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东西还要多。”

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新时代要求的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识记,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他们不仅仅要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自食其力,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奋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造福于社会。

就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劳动的价值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是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去体悟学生身边的物理空间和心灵深处,全身心地去理解和演绎生活,去领悟人生与社会的本真。

劳动教育对于德育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了德育教育说教、口号的弊端,它将德育的“知、情”落地于“行”。

通过不断地劳动实践,促进“意”的达成,它是德育化虚为实的落脚点,生根处,是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化成自己价值取向的必由之路。

(三)劳动教育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最大的益处在于人的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

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劳动能带给孩子生活的乐趣,他们通过劳动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劳动的习惯,获取了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更在其间形成了坚韧持久的克服困难的品质,塑造了靠劳动解决生活问题的价值取向,实现了本位的价值取向,并逐步确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古今中外,在社会劳动实践中锤炼意志,塑造人格的事例不胜枚举。

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劳动教育是有效渗透到小学德育中的途径

(1)利用劳动进行德育实质的践行

在德育教育中爱劳动是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针对劳动教学开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习惯以及态度。

在实际劳动中,学生能够做到亲力亲为,通过动手流汗进行劳动过程中艰辛以及光荣的体验,进而实现劳动观念以及习惯的正确养成,逐渐得到劳动品质的良好培养。

小学教育阶段开展的劳动技术课堂在现实生活劳动、种植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得到了技能的有效培养和劳动的趣味,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兴趣爱好的发掘。

例如,在针对劳动技术开展生活系列的课堂教学时,如手工缝制课堂,表面看是一件最为平常的事情。

但是简单中却隐藏着较高的技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补袜子和缝衣服等基础的技能进行尝试和练手进。

而使学生得到自理能力的锻炼,让学生亲自挑选和衣服或袜子颜色一致的棉线,进行穿针引线。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在小小的针眼中进行棉线的穿入。

并在末端进行打结,把存有破洞的袜子撑开,使用自己熟练的缝制方式进行一针一线的缝补。

学生在看到经过自己亲手缝补完整的袜子时,内心将由这次劳动实践尝试产生的甜美滋味填满。

让袜子能够再次穿在脚上,原来难看的破洞消失了,学生开心的同时对劳动产生了热爱,因为经过自己努力的劳动使心情得到了改变。

进而使事物改变了原初的模样,进而使学生对劳动产生热爱情感,同时养成了对劳动做到自主性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德育所要实现的目标。

(2)利用劳动过程进行德育的浸润

德育教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漫长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需要借助各种课程开展德育的有效渗透,而且还需要借助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完成浸润。

德育并非是大而化之形式的说教,而是需要采用细致入微的形式完成浸润。

在劳动教育中看似简单化的每项劳动,其过程却具备了一定的环节性、连贯性以及科学性,每处细节都有着德育光芒的闪现。

教师应把握细节,使学生能够对劳动过程进行深刻体验,在劳动过程中的一点一滴进行德育的渗透。

例如,教师在开展手工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变废为宝,将周围生活中丢掉的物品进行回收利用,制作成艺术品提供给人们欣赏。

在布置这个教学任务中,首先需要学生依据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对具有再次利用价值的废旧素材进行挖掘。

同时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构思,让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进行充分发挥,教师无需要求学生完成统一制作,而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发挥。

结束语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做法,在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意志进行锻炼。

实现劳动习惯以及态度的良好养成,同时通过将德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有效渗透,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进而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乃申.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探微[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4):181.

[2] 林国鸿.以劳益智、以劳辅德—:“劳动伴我成长”理念下的德育初探[J].教师,2019(09):10-11.

[3] 高德胜: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第158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