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馨
最近,某知名IP音乐剧因为卡司阵容引起热议。事情的经过如下:某音乐剧在不公布卡司阵容的情况下售票,演出前宣布某明星演员不能按照原计划出演,引发很多粉丝的不满,甚至在不同平台维权抗议。音乐剧卡司开盲盒的现象,当前已经十分常见。其实,不单单是音乐剧行业,舞剧、歌剧等演出,也大多采用这样的售票方式。关于开盲盒售票的形式,在观众眼里一直存在争议。
开盲盒售票,从制作方角度看有自己的考虑,音乐剧排练周期长,演员也各有各的档期,卡司阵容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制约,确定阵容后再开票,时间上来不及。有很多人认为,看音乐剧不是看演唱会,重点在剧而非角,虽然不同演员的演绎方式和演绎水平存在客观的差异,观众有各自的偏好,但只要有质量过关的IP托底,终究是无伤大雅。这种观点或许符合观众对音乐剧的一般认知,但在当前的演出生态下,显然已不再适用。
为了给小众的音乐剧市场带来活力,不少音乐剧会选择拥有一定流量的演员,且会作为亮点大肆宣传,粉丝也乐于为此买单,双方各取所需,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音乐剧演出市场。在演出票二手交易市场,流量演员带来的效果也相当显著,有无流量演员的不同场次票价有几倍的差距。开盲盒售票,自然是拿捏了粉丝想要支持流量演员的心理,同时这种售票方式也试图无差别地将流量溢出到所有场次,避免一场热闹、一场冷清的情形出现。但这无疑与粉丝的诉求相违背,毕竟开不中盲盒带来的损失只能自己消受,观众希望明码标价的呼声随之出现。
开盲盒售票方式,真的不妥吗?其实这种售票方式并非中国音乐剧市场的首创,早已经是音乐剧行业的国际惯例。在英美等国,音乐剧开盲盒的做法一直存在,且并没有太多质疑声。以百老汇为例,音乐剧演出的主要角色都是有明确的主卡和替补之分的,也就是俗称的A卡和B卡,但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主卡的演员进行表演。而且,在较为成熟的音乐剧演员培养体系下,演员之间的水平相当,不存在较大的差距,观众的视听体验有所保障。相比之下,国内音乐剧开盲盒售票的概率过于随机,且卡司阵容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容易让观众有“上当受骗”的感受。
开盲盒售票在国内音乐剧市场水土不服,最大的症结在于音乐剧市场的不成熟。从制作方的角度看,观众观看音乐剧,应该是奔着IP来而非奔着演员来,但在实际营销时却将流量演员作为重头戏,或许也是因为制作方对剧的质量底气不足。客观上讲,在国内,音乐剧还是一门小众艺术,为了扩大受众群体,试图以人带剧也是一种剑走偏锋的打法。但从音乐剧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能够帮助音乐剧不断破圈、拥抱更多观众,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更加成熟的音乐剧制作班底和演员培养体系。售票环节可以开盲盒,但音乐剧质量不能盲来。
来源: 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