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的冬枣
——转季的背后是转型
记者 刘一伟
冬枣、冬枣,顾名思义,冬枣应成熟于冬季。然而,今年大荔冬枣在夏季就大量上市。人们不禁疑问:这分明是夏枣么?其实,品种仍是冬枣,口味仍是冬枣味,只不过今年冬枣“反季”了。这一“反”,让冬枣产业呈现出更加热火的景象。
△ 大荔县安仁镇千亩大棚冬枣
“我们村的枣出口到迪拜后,每公斤能卖20美元。”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薛安全说。
近些年,为了让冬枣能卖出好价钱,小坡村对种植技术不断进行升级,冬枣上市时间从原来的10月中旬提前到5月中下旬。“冬枣”变“夏枣”,身价倍增。
△ 自动化分拣
然而,过去却是另一种光景。
“老远看,水一片;近一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群众真恓惶。”村里老人回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村4000多口人仍守着万亩盐碱地过穷日子。来这里租地的客商一打听,一亩地五元钱的租金都没人要。
1998年,33岁的薛安全当选上小坡村村委会主任,面对“撒一葫芦种子收不回半瓢粮”的万亩盐碱地,心里直犯急。
改变盐碱地是件不容易的事,那就尝试改变种植结构。薛安全和村干部们买来速生杨和雪枣试种,原本生命力顽强的速生杨没过两年都“咸”死了,而雪枣树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确定了种植什么,灌溉又成了新问题。村周围500米以内水质尚好,500米外就是苦水。薛安全决定从洛河修渠引水灌溉枣田。
“东凑西借,最后我们筹措300多万元,修好了3.8公里长的主干渠和另外13条小渠。”薛安全说,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干成这件事,村民给他送了个“薛大胆”的绰号。
喝到“甜水”的枣树长势良好,但是那时一斤雪枣只能卖三四毛钱,好不容易培育的产业面临着被“连根刨掉”的窘境。更让村民犯愁的是,每逢九十月份,枣子逢雨必裂,只能沤在地里。
请专家!“薛大胆”和村干部们合计后作出决定。
专家的意见是,将雪枣、梨枣嫁接成市价更高的冬枣,同时搭建雨棚、钢构智能大棚,使冬枣的生产销售周期不断延长。
△ 装箱
小坡村的冬枣改良面积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迅猛增长,到2014年,曾经的万亩盐碱地变成了冬枣园,亩均收入过万元。一颗小小的枣子,给小坡村人均带来2.4万元的年收入,今年总产值还有望突破2亿元。
“几年前,江浙那边来的客商要24万元买断我10亩冬枣一年的收成,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说起自己的故事,村民李建华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冬枣产业不断发展,小坡村先后配套建设起贮藏冷库、交易市场、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冬枣产销高峰时,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客商齐聚小坡村,周边镇村种植的冬枣也被“一扫而光”。
△ 发货
在小坡村村口,立着“中国冬枣第一村”标志牌。“有人找过我,说你这个名字取得有点大!我说不大,山东、山西、湖南咱都去过,按村级冬枣种植面积和发展速度,这个第一名副其实。”薛安全说,冠个第一也是对村干部、村民的激励和鞭策。
(当代陕西 刘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