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5.2旅游产品体系全域构建四大主题板块区域,对应打造四类旅游产品体系:悠学圣地、悠远史诗、悠闲自得、悠质科普。
四类旅游产品体系
5.3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健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体系:
文物古迹:严格保护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应登记并公布为文物保护点。加强古树名木的普查、挂牌和标示。
历史文化街区:严格保护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牯岭街历史文化街区和西宁街历史文化街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保护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抢救和保护代表庐山市地方文化的历史记忆、营造技艺、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确各要素保护范围与保护要求:以全域全要素出发,构建“文物保护单位、潜在文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保护线体系,对接相关保护规划和规范文件,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要求。
落星墩
6.基础设施体系6.1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提升城市区域竞争力。以九绕高速、都九高速为主体,构筑“一横一纵”的区域对外交通体系,紧密对接昌九发展通道、昌合宁通道。
合理选址布局轨道交通:推进庐山站市级交通枢纽建设。远期对接九江市规划方案,合理选线布站环庐山轻轨,充分发挥轻轨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构建庐山市快速交通圈:不再新增高速,基本形成 “一纵一横三点”高速网络。规划G532国道联络线对接昌九发展大道,加强庐山市南部的对外联系;强化S212与福银高速、九江庐山机场的衔接。
充分发挥滨湖水运优势:优化神灵湖码头,远期疏解货运功能;全域新建5处旅游码头。建设星子港沙山作业区,做好与疏港公路、沙山出入口的衔接。
强化干线支撑:新建鄱阳湖大道、温庐公路;提升环庐山公路,适时推动其改线以分流过境交通。
加密支线脉络:加强山上山下、各乡镇联系;推进“村村通”道路建设。
打造“二主五次”交通廊道:“二主” ,即滨湖廊道、环山廊道;“五次”,即S213、X240、横温公路-鄱蛟公路、G532、归蓼公路。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6.2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到2035年,教育、体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