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看到标题为什么会被吸引住,正因为它正悄然成为社会现象:要么不爱发朋友圈,要么发的朋友圈指定可看人群,或是指定不可看人群。
年少不知事,自身“资本”炫耀全世界。小时候可没有八百个心眼子,最重要的是热爱。
曾几何时火星文和非主流文案一度风靡QQ签名/空间,当年看起来可是极度个性有趣,如今看来成了一个茶余饭后的“笑话”。当年的TA会介意吗?不会,反而是彰显自身“资本”的谈资,热爱大过天,甚至想要宣告全世界。
如今呢?这些人步入中年,早已在各大平台销声匿迹,更别说朋友圈了。
微信刚出来时还算是个私人平台,关注的都是闺蜜朋友,朋友圈撒泼展露个性也极其正常。酒意正浓时来一张大排档的照片,配上一句“我有酒你有故事吗”,酒友便纷涌而至,队列评论区喊话等着。
当工作入侵生活,私人平台不再私人,朋友圈公诸于世,成年人正极力维护人前人后的形象。一个合格的成年人早已学会了把苦水都噎到肚子里,而不是把痛苦都放在嘴边等着别人无效安慰。于是朋友圈的功能除了微商,就是部分人记录生活。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朋友圈可看人群(不可看人群)这个功能十分微妙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碍于人群面前形象不敢发朋友圈的痛点。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听上去并不舒服,但是人们更愿意把想说的话告知的特定人群。
“老板不可见”为你解决了既想对外吐槽公司,又不想被公司见到的难点;
“家人不可见”为你解决了深夜在外买醉 ,又不想给家人看到自己生活的不堪;
“闺蜜可见”为你解决了闺蜜间互通小八卦,又不给外人看到的资源共享;
“喜欢的人可见”为你解决了几百字小作文仅TA可见,又不让外人知道深情如舔狗,保持高冷形象。
……
瞒不下去了,你发要么不发朋友圈,要么已设置权限,设置特定人群可看。
也许大部分的人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只是无处可诉。相比于小时候天大地大自己感受最大,长大似乎成了一根针,扎心地缝合人的嘴巴。当年彰显自我的自信早已消失殆尽,把自己藏在指定人群可看的角落里,学会说“合适”的话、“该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