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战役到此时已经足足打了三个月。关羽除初期水淹于禁,取得大胜之外,后面久攻樊城不下,结果反等到徐晃援军到来,对樊城的围困被彻底打破,整个战役局面对关羽越来越不利。但是,如果让他主动撤兵,就等于放弃之前所有战果,这必然是关羽不甘心接受的。另外,如果主动撤走,还有可能被士气正盛的曹军衔尾追*,导致更大损失,这必然也是关羽必须要考虑的。这样一来,关羽就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尴尬状态中。《三国志》中说,关羽是因为看到了吕蒙病重,于是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抽调江陵、公安之兵力前往襄樊前线,其实,在大伊万看来,吕蒙是否病重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导致关羽抽调荆州驻防兵力的原因恰恰是襄樊前线日益不利的形势。在徐晃打破樊城包围圈的战役中,关羽军遭到沉重打击,兵力折损不少。加上曹军后援部队陆续到来,兵力对比对关羽日益不利,所以他如果不想撤退,那就只能抽调荆州的兵力来补充前线,否则襄樊战线可能出现全盘崩溃的局面。而至于因此造成的荆州防务的空虚,关羽暂时也管不了了。
襄樊战役时魏蜀吴三方的形势
这里大伊万要着重分析一下此时的曹、孙、刘三家的关系。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中,孙刘两家结为同盟,共同打败了曹操。赤壁战后,刘备向孙权暂借了南郡,并以此为基地开始了迅速扩张,孙刘两家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矛盾越来越激烈。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孙权再次提出,要刘备履行前约,将荆州归还东吴,结果遭到刘备拒绝,于是东吴大军进攻荆州,双方即将爆发大战。此时,因为曹操进攻汉中,刘备怕腹背受敌,不得不做出妥协,将湘江以东的长沙、零陵、江夏三郡割给了孙权,双方以湘江划界,平分荆州。此时对于东吴来说,江南和岭南都已平定,要继续扩张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北上攻曹操,一个是西向攻刘备占据的半个荆州。应该说,孙权虽然念念不忘那半个荆州,但一开始并没有放弃北上攻曹的想法。在与刘备议和之后,孙权也曾集中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却被曹军大将张辽以七千人*得大败(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大战),孙权狼狈逃回。此战不但凸显了东吴军与曹军在陆战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而且也把孙权企图北上扩张的信心给打没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就向曹操遣使称臣请降,曹操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让孙权的弟弟孙匡娶了曹仁的女儿,双方从此结为姻亲关系。孙刘联盟实际上从此时开始已经瓦解了,孙曹开始形成实质上的联盟关系。
中国邮政发行的“威震逍遥津”小型张邮票,张辽通过此战把东吴北上扩张的信心打没了
到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东吴的局面实际上就和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本颇为相似了。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北上”和“南下”的选择,而此时的东吴也面临着“西进”与“北上”的选择。当关羽水淹曹军、生擒于禁,军威正盛时,孙权曾一度有过乘机北上攻取徐州的想法,但是身为东吴都督的吕蒙却坚决反对。他的理由是:“徐州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应该说,吕蒙的想法是符合事实的,徐州地势平坦,又远离江河,东吴强大的水师无用武之地,却非常有利于曹军强大的骑兵发挥威力。以东吴陆军的实力,要想在徐州和曹军会战,几乎没有取胜的希望。而荆州紧挨着长江,正好可以发挥东吴水师优势,因此吕蒙建议:“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孙权经过权衡,最终采纳了吕蒙的意见,选择了“西进”。
东吴楼船模型,强大的水师是东吴赖以生存的关键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东吴决意“西进”夺取荆州,实在是基于自身军队优劣特点的必然选择。至于史书中所说的关羽拒绝孙权缔结姻亲的请求、擅取东吴军粮、辱骂东吴来使等原因,不过是东吴的借口而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东吴不敢北上挑战强大的曹军,那就只能选择西取荆州。但让大伊万感到比较迷的是,既然孙权早在襄樊之战前两年就已经向曹操请降,并缔结姻亲,形成实际上的联盟关系,对此关羽不可能不知道,为何他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巨大的危险,而轻率地发动了襄樊之战。同时,刘备、诸葛亮等人在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之后,即使不向关中进攻,以牵制曹军,至少也可以从益州走水路向荆州增援,以巩固关羽的后方。然而,他们眼睁睁看着战局逐步恶化,却始终无所动作。也许是他们对关羽的能力过于相信了,也可能是赤壁之战以来的一连串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他们在这次战役中犯下了严重的决策错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西蜀方面在襄樊战役期间的无所作为,是关羽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