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可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纪伯伦
即将过去的2020年,充满了魔幻意外的故事与百感交集的泪水。每当危难的时刻,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想起纪伯伦——中国人认识的第一个阿拉伯作家。这位从黎巴嫩偏僻山城走出的世界级诗人,一生中经历过人们所能想到的几乎所有苦难:生活颠沛流离、早年痛失亲人、饱受疾病煎熬。
在练习分别中度过的童年:生活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温柔坚韧的母亲是纪伯伦一生的滋养,纪伯伦曾以最甜美的字眼与最美好的呼喊来形容“母亲”。然而,这个在动荡的生活中养育了四位子女的女性,感情生活却非常坎坷。她的第一段婚姻因丈夫客死异乡而告终,第二任丈夫在婚后一个月便撒手人寰,纪伯伦的父亲已经是她的第三任丈夫,然而这个男人却没能带给她和孩子们幸福。
长久不如意的生活让纪伯伦的父亲养成了暴躁的脾气,他经常酗酒后打骂家人,为了逃离家乡的战火和不幸的家庭,纪伯伦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子女多次往返于美国和黎巴嫩,人们无法想象,羸弱的他们如何穿越相隔10676公里的两个国度之间,他们又遇到过怎样的苦难险阻。
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纪伯伦最心爱的小妹妹苏尔丹娜得了肺病,临终前,她心心念念想要见上父亲和哥哥一面,却最终没能如愿。这也成为了纪伯伦心中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痛。
随着哥哥和母亲的相继离世,纪伯伦18岁就饱尝“孤独”的滋味。因此对他而言,生活是孤独海洋中的一个岛屿,未能达成的愿望是筑成生活的礁石,而花朵则是用寂寞浇灌的,漂泊是生活的主题。
相濡以沫却未能厮守的感情:离别时,我的爱不曾旧老性格早熟、情感细腻的纪伯伦在21岁就遇到了他的爱人——31岁的小学校长玛丽。玛丽家境殷实,她资助着纪伯伦完成了学业,让纪伯伦有机会开启了绘画和雕塑事业。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玛丽雪中送炭的倾情相助,纪伯伦日后才得以与画家罗丹相识,初识时罗丹就断言: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然而,相差10岁的“忘年交”如今看来都有些前卫,在一个世纪前纪伯伦所处的年代,更是“破天荒”的举动。纪伯伦与玛丽终其一生都没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纪伯伦曾经想要向玛丽求婚,却被玛丽赶在那个神圣的时刻来临之前以诗歌的方式委婉拒绝了。
面对玛丽“我绝不考虑结婚”的心声,纪伯伦急切的质问玛丽“你心里究竟在翻腾着什么?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但玛丽心中清楚,婚姻将给他们带来这样的非议,他们一旦结婚,有可能葬送纪伯伦的文学与艺术生涯。
此后19年,纪伯伦与玛丽便谈着“柏拉图”式的恋爱,纪伯伦给玛丽写过325封信倾诉衷肠,而玛丽则回信290封,这些信件陪伴了纪伯伦的一生。他们聊生活、艺术与文学创作,纪伯伦坦言,世界上只有上帝和玛丽真正懂得他的内心。
纪伯伦有一副名作叫《蓝色火焰》,画在纪伯伦生命的最后十几天里。那时纪伯伦已经患有肝硬化和肺结核,手臂也患有疾病,他却将最后的生命之火画出来献给了玛丽,用这种方式作出最后的告别。
你对我说:“你是艺术家,你是诗人,你应该成为幸福自足的人,因为你是艺术家和诗人。”可是,我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诗人。我把我的日日夜夜都用在画和写上,但“我”却不在我的日日夜夜里。——《蓝色火焰》书信集
纪伯伦常说,记忆是相见的一种方式,而每当我们想起他的时候,总是在那悲欣交集处。欢乐降临时,就尽情欢笑;悲哀落地时,就挥洒泪水,生活像是一个偌大容器,人们徜徉其中,不断的相识与告别,在变化中寻找意义,从柔弱中发现力量。
除了经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纪伯伦《沙与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