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是一位觉悟者,他创立了一代时教,影响了两千年多的人类历史。
对于这位大觉圣人人们多关注他的人格魅力和神通智慧,对于他觉悟前如何修行,经历了什么则众说纷纭。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话题。
释迦牟尼早年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最终他放弃了当时在古印度的主流修行路,他否定了一味刻薄对待自己肉体的修炼方法,转而寻求别的出路。
那么释迦牟尼找到的是什么路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在家时就是一位禅定天才,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幼年时便能轻松入定。
后来释迦出家修道,也曾向当时著名的修行专家求学,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完善了自己的禅定理论。
直到释迦牟尼否定苦行,转而用禅定之道寻求解脱。
释迦牟尼孤身步入大森林,在森林中立下誓言,不成正觉从此不出。
结果释迦牟尼在深入的禅定中经历了七天七夜,终于成就无上正觉,成为了佛陀。
对于这段记载,历来有各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入定数年,还有人说释迦牟尼入定七七四十九天,其实这都是有问题的,正确的答案应该就是七天七夜,这是禅定与肉体的关系决定的。
那么,释迦牟尼在禅定中发现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有信心自觉自证自己就是觉悟者呢?
释迦牟尼发现的道理叫做“缘起论”,又称“十二缘起”。
所谓缘起,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彼此依存,没有独立存在的终极第一因,也没有造物主。
这是宇宙世界存在的根本,也是众生轮回的根本,而这一切的起因是“无明”,就是没有觉悟的懵懂状态,只知道依靠六识识别外在事物。
只要依靠佛法实现最终觉悟,破除无明,则能解脱轮回生死,成就无上正觉,了脱三界束缚。
释迦牟尼的理论对于当时梵天创世为根本学说的婆罗门教是巨大的冲击,宣言众生平等,一切都是随缘而生随缘而灭的佛教,在主流婆罗门眼中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
但是,就如同历史上那些站在被压迫群体者身边的伟大人物一样,释迦牟尼的理论在古印度获得了很多的支持,从底层奴隶到中层富商地主,再到上层文化思想精英直到国王贵族,很多都成了佛教信徒。
可见,一个教派存在的核心力量,是他所持的理论信仰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获得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