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康熙》,在嬉笑怒骂中寻找共性,求同存异。
而《康熙》的鼎盛,背靠的是整个台湾娱乐产业。
台湾歌手如果要发片,那首选宣传阵地一定是《康熙》。
仅仅是周杰伦,就上过节目十一次。
△ 2004年周杰伦上《康熙》,被小S问蔡依林
随着经济的腾飞,流行文化的阵地也发生着转移。
资本跑去了新沃土,同时内地综艺以更高的成本和酬劳,吸引着岛内人才和星光。
《康熙》后期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钱。
当初能请来的大咖,或许请不来了。
一些想做的专题、创意,也会因为预算不足胎死腹中。
2013年,王伟忠在接受杨澜访问时说,黄金时段一集大陆综艺的预算可以达到台湾的10到30倍。
中天卫视董事长马咏睿14年在接受《GQ》杂志采访时也曾谈到一件事。
他去湖南卫视探访时,发现他们仅拍摄《爸爸去哪儿》一档节目,就要用40多台摄像机。
对方觉得再正常不过,而让马咏睿五味杂陈的是,这是整个中天公司摄影的体量。
后期的《康熙》,为了维持节目,只好培养了一大批曲家瑞、赵正平、刘真这样的通告咖,他们重复在节目上讲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