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底液的概念这几年非常流行,宣称可以“打开皮肤通道,深层补水,直达肌底”,改善甚至解决肌肤的吸收问题,让皮肤更好地吸收护肤品中的营养;此外据说还可以修护受损肌肤,为肌肤打造新的屏障。
其实皮肤没有肌底,只有基底层,“肌底液”这个名字是打了个擦边球,取“基底”的谐音,让人感觉可以打开通道,直达皮肤深层。
那么,肌底液到底能不能起到广告所说的效果呢?
效果好不好,得看能吸收多少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皮肤的结构。
皮肤的最外层是角质层,它是一个完整的保护屏障,阻挡了外界各种有害物质的入侵,同时也阻挡了营养物质的吸收。
想要打开皮肤通道,就是要克服屏障的阻挡。大致来说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用一些特殊的使用方式“突破”屏障,例如用微针在角质层上“打孔”,药物就可以通过这些微小的孔洞穿过角质层;离子导入、热敷等无创技术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第二种办法是用一些有助于透皮吸收的成分,帮助其他物质穿透角质层,进入皮肤内部。最典型的是二甲基亚砜,不过这玩意儿有毒,护肤品中禁止使用,能用的一般是氮酮、酒精(乙醇)、薄荷脑和卵磷脂等有机成分,起到帮助渗透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肌底液真的想达到加强吸收的作用,它的成分里面就必须有一些能够帮助渗透、辅助吸收的成分。以某知名品牌肌底液为例,成分表前10位的成分依次是:
水、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苯氧乙醇、苯甲酸钠、变性乙醇、甘油、1,2-戊二醇、酵母提取物、聚二甲基硅氧烷、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
可以看到酒精(变性乙醇)赫然在列,而且排名靠前,说明含量还不低,使用变性乙醇的好处是肤感清爽,感觉好吸收,坏处就是有些人会觉得刺激皮肤。
这款产品的同门姐妹有一款精华肌底液,前10位的成分也差不多:
水、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溶胞物、甘油、乙醇、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聚二甲基硅氧烷、苯氧乙醇,辛基十二醇、透明质酸钠、香精……
同样添加了酒精(乙醇),同样存在刺激皮肤的风险。
酒精在护肤品中到底能不能加强吸收?不好说,因为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
那为什么还加酒精呢?
肌底液与它们没有本质区别
因为肌底液实际上好不好吸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觉得它好吸收。所以肌底液的成分都偏水溶性,不油腻不厚重,流动性强;再配合酒精这种容易挥发的溶剂,上脸感觉很快就被吸收了,其实都是水分蒸发后造成的假象而已。
由此可见,从成分和配方的角度来说,肌底液、精华和乳液之间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成分大同小异,只不过在含量上会有所调整。
如果油性原料比较多,增稠剂比较多,产品外观就是白皙滋润的乳状液。
如果油性原料少,增稠剂也不多,外观就是浓稠、半透明、蛋清般的精华液,再加一点水溶性的硅油,就能创造出顺滑的肤感。
如果油性原料继续减少,产品就更加清爽水润易吸收了,切合肌底液“打开皮肤通道,快速吸收”的宣传。实际上的吸收效果如何呢?只能说因人而异吧。
肌底液是必须的吗?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肌底液,如果在你的护肤理念中不存在吸收不效果好不好的问题,那就可以省去肌底液这个步骤。
如果需要用肌底液,一般来说应在爽肤水等化妆水之后,精华等其他产品之前使用。原因倒不是“有助提高后续精华的吸收”,而是因为它偏水润,油性原料不多,保湿力不足,所以先用;然后再涂抹其他的功能性精华,加强保湿。
此外上妆的时候也可以将少量肌底液与粉底混合,提高粉底贴合度,减少浮粉卡粉,增加粉底的保湿力,道理类似。
至于说修护受损肌肤,这需要特定的某些成分才能达成效果,和肌底液这种产品关系不大。小伙伴们可以关注安安科普的后续专题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