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力跟眼光一个意思吗,眼力和眼光的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18 18:39:39

原标题:一个好的决策者,眼光比眼力更重要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人们一生忙忙碌碌地工作,说到底,是为了消费。但人们并不会将钱悉数用出。

对有钱人来讲,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大把的钞票没有好的去处,只得往银行里存;收入微薄的人,也不会吃完喝光,而要积攒一些钱财以备不时之需。

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家家户户都存在这个现象,无论收入如何,最终都会放入银行,坐稳收利。其实这是大家看得见的结果,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使消费函数降低,导致商品积压,在生产无法继续,失业问题也就出现了。这种结果可能短时间不会发生,大多数人看不到,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企业才会走得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眼力。

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看得见得与看不见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850年,迄今已有170多年。时过境迁,此文依旧值得一读。若决策者想要作出好的决策,可以从中学到经济学得思维方法,还能懂得为何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

在王东京《经济学底层逻辑》就这篇文章提到,从选择的角度看,所谓“看不见的结果”,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经济学定义的“机会成本”,是指人们面临多种选择时,作一种选择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最高收益。若仅仅依据看得见的结果做经济决策,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开始的问题也变得清晰可见了,无论对于高收入和低收入者,大家都会选择将钱财放入银行收利,认为这是最高收益。但对于决策者或者经济顾问等人群来说,提高消费函数才是应该被看见的结果,那么如何提高消费函数变成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这里强调的是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为此王东京在《经济学底层逻辑》通过巴斯夏的文章引用银行贷款的例子来论证。比如,一些企业主常常抱怨银行嫌贫爱富,对亏损企业见死不救。银行给企业放了贷款,令一些亏损企业起死回生,这样不仅稳定了员工就业,也为国家创造了税收。于是又有人说了,银行原本就应雪中送炭,优先照顾那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但巴斯夏说,银行这种行为是我们看得见的结果;看不见的结果是:由于信贷资源有限,当银行将贷款给了亏损企业,那些盈利企业也可能因为得不到贷款发生亏损,而盈利企业一旦亏损,由此付出的代价(机会成本)往往更高。

经济学底层逻辑

提到用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避而远之。因为在大多数人心里,经济学是枯燥难懂的,运用起来有可能还要与逻辑、数学这些知识结合而为之。为此,著名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王东京让经济学走进了大众。《经济学底层逻辑》是他用通俗方式讲解经济学的一次尝试。王东京以研究经济学为职业,长期在中央党校主讲经济学,怎样与非专业读者对话是他的优势。从这个角度讲,将经济学通俗化,这本书的内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到底经济学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为此,王东京为读者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生活场景,从场景中洞悉知识,从知识中看透生活现象本质,提升经济逻辑思维。例如,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真的存在么?很多人将“搭便车”理解为“坐享其成”,针对这点,王东京认为不完全准确,但意思也差不多。在职场生活中员工希望涨工资这件事到处可见,但有些雇主对此却置若罔闻、迟迟不予理睬。无奈之下,工会决定组织罢工逼迫雇主就范。工会发出动议后,多数员工参与了罢工,后来因为罢工,雇主答应了员工涨工资的需求。结果不仅参加罢工的员工涨了工资,那些未参与罢工的员工也涨了工资,有学者说,后者打了前者的便车。王东京分析道,这个例子是要证明集体行动会导致”搭便车“,推论是罢工后雇主给员工都涨了工资。但雇主是否涨工资取决于企业对 员工的需求,而不是看员工是否参加了罢工,而不能因此下定论”搭便车“了。因此,”搭便车“其实也是个假问题,虽然人们会常有这种想法,但想法归想法,真实世界不可能容许这种现象存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不限制竞争,没有人可以长期搭便车。正因此,王东京也认为经济学者不应在此话题上白费功夫。

眼光比眼力更重要

每一次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是经济规律的见证。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经济脉搏,想要在生活和事业中更好地运用经济学原理,需要经济学鼓励我们前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种夸夸赞声音:你这件衣服很适合你的气质,你的眼光真不错。而这种夸赞的背后也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清楚,眼力是针对当时看上了这件衣服而做出了购买的决定,是对这个结果的肯定;而眼光则更长远,当穿上这件衣服带来的肯定赞美这样的结果是对整体购买和赞赏的肯定。

对此,王东京结合经验和经济学的知识总结道,“决策者要有的是“眼光”。而眼光不同于眼力;眼力是指别人看得见的结果你也能看见;而眼光则是别人看不见的结果你却可以推测得出。而现实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有这种“眼光”。这不仅仅是针对决策人,普通人也需要。

王东京的《经济学底层逻辑》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理论,还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使得经济学原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和应用。作者将经济学中的复杂理论变得简洁易懂,将经济学术语变得鲜活生动,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经济学世界。它不仅可以帮助专业人士提高经济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帮助大众读者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