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以为迷迭香是这些年才有的外来物种,或者至少是“西学东渐”之后的“洋货”,没想到这位在西洋叫“罗斯玛丽”的小姐,到中国来至少已经一千八百多年了。
那天朋友送我一本仿古线装的美书:《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这是一本从诗、文、画全方位解析鉴赏中国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植物花卉,从内容到形式都异常精美的书。
日本明治画家巨势小石手绘的《七十二候名花画帖》,每候配以两首中国古典诗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丁鹏勃等人,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民俗文化及花卉进行了阐述和考据整理,使本书既严谨科学,又呈现了画作与博物学双重的无尽美感,让人爱不释手。
翻阅时,发现“冬至三候 迷迭香奇”中,有建安七子之曹氏兄弟的两首《迷迭香赋》,大为惊奇:迷迭香那么早就来到中国,就连名字都可能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给取的。
迷迭香出西蜀,其生处土如渥丹。过严冬,花始盛开;开即谢,入土结成珠,颗颗如火齐,佩之香浸入肌体,闻者迷恋不能去,故曰迷迭香。
魏文帝曹丕淘得一盆香草,喜欢得不得了。他“种迷迭于中庭,嘉其扬条吐香,馥有令芳”,于是邀来建安七子同赏,以“迷迭香”为题,激赏赋诗,吟咏唱和,王粲、应玚、陈琳等人都留下名篇传世。其中,子建的文字是向来的清逸婉丽,风采俨然:
播西都之丽草兮,应青春而凝晖。
流翠叶于纤柯兮,结微根于丹墀。
信繁华之速实兮,弗见凋于严霜。
芳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英芝。
既经时而收采兮,遂幽*以增芳。
去枝叶而特御兮,入绡縠之雾裳。
附玉体以行止兮,顺微风而舒光。
他写道:
从西域迁来的丽草啊,
仿佛凝聚了春天的气息。
……
比幽兰更香啊,
比灵芝花更美。
……
后四句写的是迷迭香的用法:
采下叶子,装入丝囊,
随身佩带,香气随风飘散。
这篇赋让我们知道,迷迭香当时是作香料用的,这与迷迭香的原产地地中海地区的用法大致相同。那里的人们喜欢迷迭香的浓郁芳烈,认为有阳刚清利之气,便用它制作男士香水,所以它一直是古龙香水的重要成分。
除了用作香料,西方的迷迭香文化格外深厚。各种传说和习俗,让这种植物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息——
“英文名为“rosemary”(罗斯玛丽),意为“玛丽亚的玫瑰”,传说圣母玛丽亚带着小耶稣逃难时,将包裹圣婴的蓝色披风搁在花丛上,那些白色的小花立即变成蓝色,以示对圣母的敬意,因此它有虔敬的宗教色彩;
拉丁文意为“海中之露”,却另有一个渊源,因为它生长在地中海沿岸面朝大海的断崖上,据说它的香气远播,可以召唤出海的人寻到回家的方向;
它的花语是“记忆”,《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你牢记在心”;
古希腊时,人们会将迷迭香编在发辫中,可以提神醒脑、帮助记忆;
迷迭香是一种幸运的植物,可以用它来表达爱情,因此婚礼上新娘用的花环、捧花都会用到迷迭香;
那首风靡全球的《斯卡布罗集市》,一首歌里反复吟唱迷迭香和几种香草,那位“毕业生”回忆、思念、爱慕的情愫,通过这些深情的香草传达出来,引起我们美好的共鸣和无尽的联想。”
曹丕那场关于迷迭香的雅集,距今快两千年了,由帝王召集那么多重量级的文人赏花赋诗,并能留下传世作品的事件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吧?可是为什么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说历代关于迷迭香的诗文记载了?
难道后来历朝历代再没有人喜欢迷迭香了(不喜欢也该有反面的声音啊)?
难道是司马氏“恨曹及草”,为铲除曹家的痕迹和影响,将曹丕植于中庭的迷迭香也斩草除根,让迷迭香在中国绝迹千年?
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迷。
由此想到大宋朝的茶文化被蒙古人一并斩草除根之后,不足百年时间,到了明朝,茶人们连宋朝点茶的基本用具茶筅(音xiǎn)都不认识,时至今日,“筅”字生癖得连读音都需要注释,大众更不知“点茶”为何物了,哀哉!
又想到日本人学了大宋的点茶之后,发展出闻名于世的日本茶道;中国人引进西域的迷迭香,并有了帝王级轰轰烈烈的开始,到头来却不了了之。
这说明什么?一种文明的消亡,不止来自于外族的武力毁灭,个人、局部的利益争斗,可能更具彻底的摧毁力?
我对迷迭香情有独钟。早年市面上不易见时,偶得一株,便一直好生伺候着。在北京也栽过一盆,不知什么原因,半年不到,它长得很不景气,怕它死在我手上,某天将它带进陶然亭公园,移栽在窑台后的一棵大树下,想让它“承灵露”“嘉日月”,以重新焕发生机,不知现在情况怎样。
家里的这一棵,大概也因为不够尽心,十多年了,今年才首见开花,那紫蓝色的唇形小花,雄蕊有弯弯的天鹅颈,奇异精巧,煞是好看。
之前,我对迷迭香的认识,除了观赏闻香,用做西餐西点的香料外,就是用作茶饮。虽有茶圣不为“沟渠间弃水”的训诫,但见窗外纤枝流翠、扬条吐香的景况,仍忍不住要折上一枝来欣赏。
我欣赏的方式,是折一枝来插在瓶中,插瓶之前,将下端的叶子摘下洗净,投入泡好的茶中(可生普、熟普,滇红更佳),让它在茶汤中,慢慢浸出那种似松脂、似薄荷、又似香樟的奇异香味,慢慢吐出那些我想知道的关于迷迭香的故事……
昆明信息港微信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平台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