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国门,但是《南京条约》并没有让清政府觉得损失了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终于觉得要效仿西方进行改革了,却又不想丢弃老祖宗的东西,这也让维新派和守旧派的战争久持不下。甲午战败后,彻底打醒了清政府,光学技术是不行的,还要变更政体,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热血同行》开头的旁白“一九零八年,戊申初冬,值新旧文化交迭之际,留洋风潮方兴未艾,额尔吉崇利明,满洲正白旗人,少时游学欧洲,后赴日本进修军校,今学成归国,意气风发。开洋车,着洋装,留洋发,是皇城根下有名的新潮人物”简短而清楚的介绍了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弥漫的薄雾像极了笼罩在黑暗下的晚清的现状,宏伟壮丽却又不见光明。
政见不合,内忧外患《热血同行》中第一位太后的原型就是慈禧太后,她是掌权者,时时刻刻想控制皇帝的自由,为的就是不将手里这么多年的权力拱手相让。从句中“没事别往舒尔泰那跑”“我又没参与救皇上运动”等台词中可以看出,太后与皇上在政见上有很大的矛盾。光绪帝想实行变法,进行改革来改变清朝的现状,但是变法会破坏慈禧太后一党人的利益,所以慈禧太后是万万不同意的,还将光绪帝软禁在了瀛台。瀛台四面环水,只在北端架起一座板桥,光绪帝被囚禁于此后,慈禧太后便下令撤掉了板桥,以防光绪帝走出,只有太监来送饭时才会重新搭上。堂堂一任皇帝,却连自由出行的权力都没有,心里是何等的苦闷,由此可以看出晚清王朝的黑暗腐败,与慈禧太后的掌权密不可分。
光绪帝在瀛台时喜爱溜冰,看似太过于时尚,与历史环境不相符,实际是有依据的。清朝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外界有一定的交流,溜冰也是作为一种文化传入了进来,在偌大的瀛台,水面结冰时,溜冰就是光绪帝可以消遣时光的爱好,然而慈禧太后将这一项爱好也剥夺了,因为担心光绪帝会顺着冰面走出,湖面只要一结冰,太后便令人凿冰,光绪帝发现后,口吐鲜血,病情加重。如果说光绪帝还可以依靠溜冰打发时间,就证明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压力之下,他还有生存下去的*,他的心里还抱有希望,变法的信念还没有被放弃。可是仅仅这样一种消遣太后都不成全,怎能不令人绝望?慈禧太后表面上是剥夺了光绪帝的爱好,实则是一点点磨灭了光绪帝的信念和希望,让光绪帝死心后服从自己的安排,从而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服饰习惯展露的文化冲击与交融剧中第一次看到崇利明的服饰时,心里很是震惊,在那样封建的年代,怎么会有如此流行的造型?半扎起的“洋式马尾”,精美的礼服和首饰,怎么看也不像符合历史环境。然,崇利明是留学归来,接受了国外的教育,其思想也是随之发生了改变,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与时代脱节,固步自封,从留辫子的习惯上就可以看出国人的封建。崇利明并不想顺从晚清落后的趋势,企图说服大家剪辫子已经是很流行的行为了,适应时代需求,何不改变原来陈旧的观念。崇利明的衣服上大多有着精美的刺绣,皆为人工缝制,在剧组同时最多的一次,是二三十位做手工刺绣的手工匠人来缝制衣饰。再看崇利明的名字,全名是满洲正白旗额尔吉崇利明,足以体现其身份的高贵。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正白旗又是皇帝兼任旗主,直接统领,满洲正白旗是很上等的位置,而且崇利明还是郡王衔多罗哲敏贝勒,在清朝,群王多分给皇亲宗亲,由此可见崇利明地位之高,这也是那么多人听到他的名号就惧怕他的愿意。崇利明这一形象的塑造很好的体现了清末民初文化冲击交融的过程,也为其后救亡图存的信念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