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能善终,有2个原因很关键:
第一,包拯有能力、清白、铁面无私。
包拯自己有能力、足够清白、铁面无私,哪怕是极盛之时,他也“不持一砚归”,旁人想攻击他无处下手。
第二,包拯足够幸运,遇见了宽厚的宋仁宗。
他遇上宋仁宗,一生备受信任,是他能善始善终的第二个原因。
若是没有宋仁宗的力挺,包拯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正如包拯唯一传世诗中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其实,包拯从来不是“神”,不能三头六臂、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青天”。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开头的故事。
包拯的晚年,最痛心的,莫过于香火断绝。
他55岁痛失爱子,儿媳崔氏只有21岁,刚新婚2年。
包拯不忍心让她一辈子守寡,便主动告诉她,愿意将她“还宗”,可另觅良缘。
但是崔氏不肯,她“蓬垢涕泣出堂下”,并对包拯说:
“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此后,崔氏守着刚出身不久的儿子包文辅,誓死不价。
只可惜,包文辅在5岁那年,意外夭折。
包拯先失去爱子,再失去孙儿,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可以想象。
但此时,他最先做的,是告诉儿媳,他不介意她改嫁。
崔氏的母亲,也劝崔氏改嫁:“夫死守子,子死何待?”
但是崔氏坚决不从。
崔氏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朝廷也授封她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
幸好,老天爷可能不忍心让包拯绝后。
包拯以前有个媵妾孙氏,但是脾气不好,经常和包拯吵架,后来就被送回了娘家。
谁曾想,孙氏已经*了,回家后不久就生下了儿子。
儿媳崔氏最先知道这件事,赶紧去把孩子抱回来,并在60岁大寿时,告诉了包拯。
晚年得子的包拯,非常开心,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包拯去世后,崔氏一直抚养着这个孩子。
包拯去世后,留下了37字家规,振聋发聩。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代子孙,若是当官时贪赃枉法,不得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埋在包家祖坟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短短八个字,也能看出包拯的格局。
他的幼子包绶,后来当了大官,成了宰相女婿,历任将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
他继承了包拯的志向,一生刚正不阿,清苦守节。
包绶是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的,他的箱子里,除了诰命、书籍、文稿外,没有留下多余的一文钱。
以上,就是包拯的结局了。
不得不说,他真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尊敬。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