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新冠疫苗之所以能快速问世并进入临床阶段,不仅依托成熟的平台技术,更离不开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的付出。新冠疫情在春节前突袭中国,陈薇和她的团队立刻启动疫苗研发工作,在春节期间快速完成抗原设计、病毒包装,确定了符合临床试验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同时平行开展动物实验,完成临床前的有效性和初步安全性评价。
熟悉陈薇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特点,就是快。走路快、说话语速快、工作节奏快。这是陈薇二十多年科研生涯养成的习惯。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晓鹏: 她思维非常敏锐,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好多事情。我自己每天在实验室也是工作到十一二点,但我现在的工作强度仍然跟不上她的节奏。
工作中雷厉风行的陈薇,学生时代却是一个喜欢文学和舞蹈的时尚女孩。1988年,陈薇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怀揣着对军事医学的理想,陈薇毅然决定穿上军装,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涯。
2003年,非典在中国各地相继暴发。陈薇所在的研究所率先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了非典的元凶。为了验证治疗丙型肝炎的干扰素是否对预防非典有效果,她第一个钻进了负压实验室。
按照常规,人在负压实验室里一次最多工作5个小时。但为了与疫情抢时间、争速度,陈薇在实验室中一呆就是八九个小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所以我们进去前那段时间都尽量不喝水、不吃饭,甚至用成人的尿不湿,就为了在里面待的时间长一些,出来的次数少一些。
在随后的大动物实验和临床中,考虑到每天都要与高浓度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和团队被单独隔离了起来。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下的。
陈薇的丈夫 麻一铭: 很久没见到她了。那一天有人通知我说,可能今天焦点访谈会有一个你爱人的镜头。我就和儿子在家里盯着电视机等着。她妈妈一出来,我儿子就主动地扑上去,去亲吻电视。
那时的陈薇已经有小半年没有见到儿子了。她跑遍了全国83个非典定点医院,在高危人群中指导用药,收集数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记者采访我说,跟SARS非典病毒每天面对面怕不怕?我当时说,穿上这身军装任何事情都是你该做的。这句话脱口而出。
最终,陈薇团队研究的“*人干扰素ω喷雾剂”为保护1.4万名医护人员发挥了 重要作用。
2004年,陈薇的目光又投向了埃博拉病毒。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它是一个致死率很高的病毒,而且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包括我们很多科研人员,都问我埃博拉是什么,你做埃博拉疫苗以后谁用?我没有回答这些问题,其实我当时也回答不出来。
陈薇没有想到,与埃博拉的斗争持续了十年之久。2014年,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并且首次离开非洲传播到欧洲和美洲。因为病毒发生了变异,陈薇决定亲自跑一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埃博拉虽然2014年走出了非洲,但是它的发源地,可能以后大肆肆虐的主要区域还是非洲。
不久,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型疫苗研发成功。陈薇团队拿到了境外临床试验的准入证,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2015年5月,陈薇团队走进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二期临床试验。
面对未知的危险,陈薇主动走进志愿者中查看疫苗接种情况。最终,她带领团队取得了临床试验的成功,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薇: 当时48个孩子,全部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的生命。这促使我们去做,真正把科研不仅能用到中国人身上,也用于国际社会,非洲人民身上。
26年“与毒共舞”,陈薇始终紧盯一切可能影响国家生物安全的隐患。下先手棋、打主动仗,是她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追求,更是她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生物安全铸造起坚实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