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和一位老者相互搀扶,为躲避战乱,免被追*,隐姓埋名,流浪多国。老者把偷偷地将自己大腿剜出一块肉,煮羹让年轻人保命......
清明节又称祭祖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清明节的隆重程度不次于春节。清明节也不单指“清明”时令节气那一天,是指清明节气前后的那一段时间。
清明节适逢万物复苏、吐故纳新,大地呈现一片蓬勃繁荣、春和景明之象。
殊不知,先秦时代,清明节时,过去的一年里留下的旧火种要全部灭掉,然后再重新钻木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活和生产的起点,这叫“改火”。
直到现在,中华词典里仍有一个成语叫“薪火相传”,就出自这里。
那么,寒食又是什么呢?为什么“寒食不烧纸”?又为什么说“清明不上坟”呢?其背后又隐藏哪些情感呢?
请继续往下看。
在过去,寒食节也是一个隆重的纪念性节日,叫寒食节。
寒食节充满着悲壮和忠诚。2600年前,一位年轻人和一位老者为躲避战乱,和免于被追*,遂隐姓埋名,流浪各国,一路千辛万苦,又渴又饥,受尽磨难。
当时他们一行人,官路不敢走,翻山越岭,昼伏夜出。
那位年轻人奄奄一息时,央求老者给他找点肉吃。
在前不着村后不挨店的荒野,老人无耐,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剜出一块,用它烧了一碗肉羹,端给年轻人吃。
这就是“割股啖君”典故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