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时辰与现代对应的时间吗?
古代把一天白昼和黑夜的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十二时辰用地支来命名。
一、十二时辰的顺序
按照时间顺序,从23点开始,依次为(四字×3句):
子丑寅(yin)卯(mao);
辰(chen)巳(si)午未 ;
申酉(you)戌(xu)亥(hai)。
每一个时辰2个小时,共计24小时。
二、古代十二时辰与现代时间对照
01.子时 23:00-01:00 半夜三更
02.丑时 01:00-03:00 鸡鸣四更
03.寅时 03:00-05:00 平旦五更
04.卯时 05:00-07:00 日出
05.辰时 07:00-09:00 食时
06.巳时 09:00-11:00 隅中
07.午时 11:00-13:00 日中
08.未时 13:00-15:00 日佚
09.申时 15:00-17:00 哺食
10.酉时 17:00-19:00 日入
11.戌时 19:00-21:00 黄昏一更
12.亥时 21:00-23:00 人定二更
三、夜晚五个时辰
在古代,白昼有七个时辰,夜晚被分为五个时辰,人们会用鼓来报时,因此称之为五更。
在古代,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更天就上床睡觉了。
农村俗语有“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的说法。1. 黄昏一更
所谓的一更,就是指戌时,称黄昏,又名日晚。也就是现在的下午七点到九点钟。
此时的太阳已经落下山了,天色也是将黑未黑。天色一片朦胧,大地上仅存一点落日的余光,映衬出一片黄色,所以又称黄昏。
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大部分的人都还没有睡觉,所以就有了“一更人”的说法。
2.人定二更
二更就是指亥时,称人定。是现在的晚九点到十一点钟。
此时夜已全黑,人们都窝在家中,不再出去,大部分人差不多也都已经睡着,人们都安安静静的,也安安定定的,所以被称为人定。
此时也就只有二更时分的打更声会从街巷传来,咣、咣——两声,来提醒人们已经到了二更天了。因此就有了“二更锣”的说法。
3.半夜三更
三更,指的是子时,又名中夜,。也是现在的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是排在十二个时辰中的第一个,也是夜色最重的一个时辰。
毫无疑问这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间段,就是因为这墨水般的夜色,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在封建迷信中的魂魄,就会开始游荡了,也就是俗称中的鬼。
因此就有了“三更鬼”的说法。
张艺谋执导,周杰伦、周润发、巩俐主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菊花台》里边的歌词: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其中,“夜未央”,意思是说晚上还没有到半夜三更的意思,“央”就是中央,中间的意思。
4.鸡鸣四更
四更在丑时,名荒鸡,是指现在的凌晨一点到三点,是十二个时辰中的第二个。
一般来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是现实中四更仍然处在黑暗之中,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是睡得最深沉的时候,于是在这比墨水还粘稠的黑夜里,月黑*人夜,风高嫖情天。贼人有了别的心思,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偷人或盗窃东西。
所以就有了“四更贼”,四更公鸡开始打鸣了,因此“四更天”也就是“鸡鸣狗盗”之时。
5.平旦五更
五更在寅时,五更也被称为平旦、黎明、早晨等等,它标志着夜晚与白天的交替。
按照现代的时间算法,五更即凌晨3点到凌晨5点这个时间段。是在一天中将明未明的凌晨,所以被称为黎明。这个时候,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尽管如今半夜三更、更夫等与我们的生活无直接关联,古代的计时名称在史籍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仍然非常重要,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四、白昼七个时辰
6.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相当于早上5时至7时。
7.食时
又名早食,相当于上午7时至9时。
8. 隅中
又名日禺,相当于上午9时至11时。(巳时)
9.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正午等,相当于中午11时至13时。(午时)
10.日映
又名日跌、日央等,相当于下午13时至15时。(未时)
11.哺时
又名日哺、夕食,相当于下午15时至17时。(申时)
12.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相当于下午17时至19时。(酉时)
五、古代总结一首时辰养生歌
寅时天亮便起身,喝杯开水楼下行;
定时如厕轻如许,卯时晨练最宜人;
辰时看书戏幼孙,巳时入厨当灶君;
午时进餐酒少饮,未时午休要抓紧;
申时读报写诗文,酉时户外看流云;
戌时央视新闻到,闭目聆听好养神;
亥时过半快洗漱,子时梦中入画屏;
丑时小解一时醒,轻摩“三丹”气血盈;
脉络通畅心如水,一觉睡到金鸡鸣。
六、一首“啰嗦”诗歌欣赏
三更半夜子时归,
关门闭户掩柴扉,
爱人妻子老婆问,
你是哪个何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