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信这首诗大家都口到吟来,满满的是对祖宗的缅怀,对亲人的思念。但是今年却不一样了,因为今年网上流传着一句“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将临门”。不知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但我们更关心的是这句话到底有多少合理的解释和道理呢?真的如上所说不能上坟吗?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传统历法,正本清源的还大家一个事实真相。
我国的历法比较复杂,一种是公历,一种是农历,还有一种是干支历。
一,公历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计时上和国际接轨而采用的国际通用历法。公历就是大家所说的阳历,其原理就是只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造成的视运动,现行的世界通用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其一年的长度为365.2422日。阳历部分还包含了24节气来对应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通过用24个节气来反应太阳的不同位置,因为都是以太阳视运动为基础的,所以24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比如冬至基本在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清明在4月5日左右;春分基本在公历3月21日左右;夏至基本在公历6月22日左右;秋分基本在公历9月23月左右。“二分二至”日前后都不会超过1天时间。
二,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简单理解就是综合了太阳和月亮的周期运动而制定的历法,就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是以阴历来确定月份,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初一称“朔”,十五为“望”,每月或30天或29天,十二个月合计不到360天。那么所缺的天数就用闰月的方法来补足,所以农历有时一年为13个月。农历在以阴历为依据确定月份的同时,又附加以阳历的二十四节气,也就是把测定的二十四节气加到阴历中去,于是我们就知道阴历的每一天属什么节气了,这样既有阴历性质又有阳历性质的历法就是我国传统的农历。比如今年2023年的春节,按阴历讲正月初一就是新年第一天;按阳历讲则是2023年1月22日即去年大寒节气的第2天。按照干支历讲正月初一任然是壬寅虎年,并不是癸卯年。排八字等周易数算中以壬寅年癸丑月计算。而立春在2023年2月4日及正月十四,从正月十四十时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兔年正月即癸卯年甲寅月。换句话说,十二属相是以立春日为分界线的,即以“建寅”之日为分界线的,而现在好多人不知道,以讹传讹全乱了,或以农历春节及正月初一为分界线,又或以公历元旦为分界线,真是可笑之极。公历元旦即新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节日,和我国传统文化根本不搭边。有些人连自己的属相都不能完全确定,真是何其荒谬!
三、干支历。干支纪年是我国现在仍然使用的一种古老纪年方法。他是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就得到六十个新的组合,称六十甲子。一甲子为六十年为一元,一甲子每二十年为一运,三元九运为一百八十年。当然还有二元八运一百八十年。其中干即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汉字符号。支即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汉字符号,在民俗中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一一相对应,例今年为癸卯年也称黑兔年,遇有地支是什么属相的就称是什么年。癸卯是天干和地支组成的,癸是天干,癸为水主黑色。卯是地支,卯为木,生肖是兔,所以癸卯年也称为黑兔年。我国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至于干支纪月上面已述。
为了使农历与阳历在季节上能够合拍,时令上也能一致,古人便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即19年中设立了7个闰月,因为19个回归年的总天数与19个平年加上7个闰月的总天数基本相等。所以,农历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设一个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农历是13个月,计383.8978天。我国古人通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和天文观察,把全年分为24个节气,分别安插在12个月里面,每月固定有两个节气:一个叫“节气”,一个叫“中气”。比如:正月的“立春”和“雨水”,前一个是“节气”,后一个是“中气”。又在农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一个月的附属月即闰月。像今年2023年春分节气后是清明节气,而清明节气所在的月份是没有“中气”,因为“清明”之后的中气“谷雨”到三月初一了,这样,本月便成为了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所以便把真正二月之后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继续沿用二月的名称,定为“闰二月”,这就是闰二月的来历了。
通过上面对历法及节气的介绍相信大家知道了原理吧,清明节上坟和闰月有无关系呢?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习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民间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有些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跟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是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民俗。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至于闰二月不上坟,古人认为,但凡白事都忌讳重复 ,所以埋人最忌重丧日、三丧日等等之类,这才是民俗中忌讳闰二月上坟的真正原因。闰二月是重月,而上坟属于犯重,也是“犯冲”的意思,故此,今年清明节好多人不明真相,以讹传讹,网传谣言这一天是不能上坟的,而且上坟要提前才行。也有人说,闰二月春季时间长,春天气温比较低,所以不宜上坟。这个说法纯粹胡说八道,我们春节还要上坟,气温岂不是更低还也有人说,二月龙抬头正值阳气上升时,闰二月上坟动土要伤龙脊,所以不宜上坟等等让人搞笑的说辞。当然有些老人更是迷信的认为,“地府”之中没有闰二月,所以清明节上坟,老祖宗是收不到的。这种说法只能是自己的想象之词了,到底有没有地府也就无法考证了,但在好多神魔书籍中记载聊以世人开心的托词了。
清明祭拜,就是寄托哀思,追忆先人。祖先制定这个节日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不忘祖先,传承孝道,而不是乱七八糟加入一些传统历法纠结这些闰不闰月的问题。清明祭祖是传承我们传统的文化,是弘扬中华孝道,只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去缅怀亲人,扫墓祭祖,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逝者已逝,生者如斯。清明时节,言不尽意,缅怀亲人,好好活着才是清明祭祖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