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图全集,百戏图选段大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5 21:09:19

百戏图全集,百戏图选段大全(1)

清佚名《北京走会图》局部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伴有乐舞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百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其名称虽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孝安纪帝》,但属表演范畴的百戏艺术雏形早在春秋战国就已陆续形成。可以说,它上承夏周乐舞文化,下启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发展,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诸多艺术特点。

图像和历史遗迹是人类精神各发展阶段的见证,通过这些对象或可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百戏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产物,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重要源流。它以丰富的内容再现了时代的风采、古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为后世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艺术种类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百戏图全集,百戏图选段大全(2)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

秦汉乐舞百戏图:

记录融歌舞、杂技演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态

百戏艺术并非横空出世,早在先秦时期已有生发之迹。如《古列女传》中记录的夏桀淫佚康乐,“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这些“作奇技淫巧以取悦妇人”的倡优狎徒实为百戏倡优始祖。又如《史记·苏秦列传》中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吹竽、击筑、斗鸡、蹋鞠等娱乐活动后均属百戏之列。而角抵、弄剑、缘竿、钩拒等伎也萌生于此时。至秦汉,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发展,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这时期百戏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艺基础上有所突破,融歌舞、杂技演出为一体,是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形态。尤其是汉代,为了发展乐舞百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乐府重视民俗的收集、在宫廷设立专门的俳优以及专门的雅乐部门、经常举行大型百戏演出等,使乐舞百戏活跃于朝野,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百戏”体系,我们可以从墓室壁画和画像石重要内容之乐舞百戏图窥一斑而知当时百戏的繁荣状况和古人丰富的娱乐生活。

百戏图全集,百戏图选段大全(3)

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

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颇为典型。画面上有三组乐队分别为不同的杂技节目伴奏。第一组为七盘舞、寻橦、跳丸、飞剑等项目表演的伴奏乐队,共十七人。下方有三排乐人席地而坐,第一排是击小鼓的女乐五人组,第二排绘有吹排箫四人组,第三排从左至右为弹五弦的筝瑟类乐器、吹埙、讴员、吹竽。画面上方最前面置一大型建鼓,一人执槌敲击。中间有一钟架,上悬两件大钟,一人双手扶抱钟槌作撞钟状。最后是一架编磬,旁有一人坐小方席上执槌敲击。第二组是戏车七人乐队。第三组是绳技(又称履索或高縆之戏)伴奏的乐队。画面中绳上有三人表演,绳下立插刀剑,尤为惊险。上方右侧有伴奏乐队。另还有五人各执一鼗鼓,在鱼、龙之间戏耍。综览全图,这幅石刻声艺兼有,反映了在庞大乐队伴奏下,百戏演出璀璨缤纷的盛况。

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附近的和林格尔东汉墓室壁画《乐舞百戏图》更生动展现了当时封建地主官僚歌舞达旦的生前享乐生活情境。壁画中有三处乐舞百戏场景,分别位于前室北壁拜谒下面、中室东壁宁城图中、中室北壁右下部,其中在中室北壁右下部的乐舞百戏表演形式是最多的,描绘了墓主人及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场景。画面中央偏左置一红黄两色勾绘的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槌敲击。鼓周围表演着跳丸、飞剑、舞轮、倒立、戴竿等杂技节目,表演者皆赤膊,束髻,肩臂绕红带,动作矫健优美。画面右侧为伴奏乐队,共九人,分别演奏箫、排箫、埙及打击乐器等。画面色彩谐调、造型质朴生动,表演者各具姿态,神态传神,气氛热烈。透过此壁画,不仅可以了解汉代各地区的民族文化因素、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的标准,还折射出汉代娱乐文化变迁的信息,即百戏表演艺术已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表演形式和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戏图全集,百戏图选段大全(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