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毛遂自荐典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毛遂的勇气和平原君的气度
毛遂自荐的故事,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列传》,这个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故事,古往今来,激励着奋发有为的仁人志士,即使在今天,毛遂自荐的典故仍然拥有非常强的激励价值和教育意义。
1.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后的历史大背景下
在秦国一统六合的过程中,赵国作为当时军事上能够与秦国相匹敌的唯一国家,秦赵之间的战争连绵不绝。持续一年多(一说三年多)的长平之战终于在秦将白起和赵将赵括的对决中分出了胜负,白起坑*赵卒40万,几乎消灭了赵国全部的有生力量,并继续进军包围赵国的国都邯郸。
此时的邯郸完全是一座危城,赵国要保持不被灭国的处境,必须联合其他诸侯国联盟抗秦,当时的重要盟国和能够改变战局的国家只能是楚国和魏国。在赵国危在旦夕之际,赵国贵族平原君决定向楚国求救。求救便需要一帮文武兼备的代表团,也就是平时豢养的食客。但是挑选过后,得到19人,与预定的20人名额还差1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毛遂决定自荐。
2.毛遂自荐属于前无古人的食客主动请缨,需要莫大的勇气和真才实学
在赵国危亡的情况下,平原君虽然食客众多,但是知道楚国之行并非易事,没有被挑选上的也不没有任何期望和打算。此时却被毛遂认为是个机会,于是挺身而出,主动向平原君推荐自己。古人虽有“举贤不避亲”的美德,但食客自荐属于前无古人之举。
平原君对毛遂的自荐并不感冒,从其多年识人的经验来看,只要是有本事的,基本上都会显露出来。但是毛遂来到门下三年多,却平平无奇,没有任何为人称颂的功劳。便拒绝了毛遂的请求。但毛遂听了平原君的话后,丝毫不在意,坚定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被看到,是因为没有机会,通过这番说辞最终打动了平原君。
3.毛遂自荐的典故是双赢的激励作用,还隐含另外一个典故是脱颖而出
毛遂自荐中的两个主人公,在此典故中都有可取之处。平原君在国家危亡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是大丈夫所为;精心挑选代表团,也是打有准备之仗;开始拒绝毛遂的自荐,是谨慎客观的评价;听了毛遂的解释并从善如流,是一名当权者的胸怀和气度。
毛遂在此自荐中也有诸多的价值,因为自荐需要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对于身处几千人食客队伍的毛遂来说,出使楚国是一次机会。自荐也需要克服心理障碍,便需要承担责任的勇气。当然自荐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分,不能头脑发热纸上谈兵,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之人。
概而言之,毛遂自荐的典故内容如下:
其一,毛遂自荐的典故源自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毛遂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遇,成就一世功名;
其二,典故内容为长平之战赵军大败,秦军围城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准备挑选20人向楚国求救,最后却差1人,毛遂成功自荐;
其三,典故的两个主人公均有可取之处,平原君从善如流,敢于任用,毛遂准备充分,讲究方法,成就了一段具有激励和教育意义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