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廓街的这里可以望到红山上的布达拉宫,那是我们预约了下午要去参观的地方。其实拉萨城里的转经道一共有三条,最内是在大昭寺里,围绕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中圈”便是大昭寺外的这条“八廓”街上。最外的“林廓”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
大昭寺前,立着一块有近1200年历史的唐蕃会盟碑,也称“甥舅会盟碑”。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刻载着唐蕃世代和盟、社稷如一的盟约。
我们都知道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也就是如今的西藏),开创了唐蕃交好、汉藏团结的新时代,文成公主还被藏族人认为是“绿度母”,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母性化身。后又有金城公主进藏联姻,与吐蕃第四代赞普赤德祖赞生下儿子,成为了吐蕃王朝的第五位赞普赤松德赞。按照血缘关系,他也是中原皇帝的外甥,而唐朝皇帝则是他的舅舅,遂同为一家人。
转了一圈八廓街,阳光已洒向大昭寺的金鼎,但售票处仍没售票的迹象。不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或许当时按时购票进入了,我就错过了这唐蕃会盟碑,和相传由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杨柳。
其实并非我特意去寻找,而是看到几对情侣穿着藏服拍婚纱照,因为觉得漂亮,又想沾些喜气,所以凑近了些,结果小情侣的身后就是会盟碑和“公主柳”。所以有时候真的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其实大昭寺里的12岁释迦牟尼佛等身像也和两位汉人公主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文成公主,因为佛像就是由她从东土大唐随嫁带到西藏拉萨的。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900年,也就是公元4世纪,中国正值南北朝时期。据藏族历史记载,当时的印度国王达尔马巴拉为感谢北朝后秦皇帝姚兴资助他击溃了入侵者,便将珍贵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送给了中国皇帝供养。之后,佛祖的八岁等身像也流入到了尼泊尔。神奇的是,公元7世纪,他们竟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圣地”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