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的图片,蛤蚧的正确吃法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1-26 16:54:39

图左为美国仿壁虎机器人“粘虫”,图右为国产仿生“大壁虎”机器人(图片源自网络)

断尾求生——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故事不仅满足了童年时的我们对大自然的无比好奇,更勾起了我们对壁虎断尾再生的无限憧憬和想象。

依稀记得小时候家里的老人经常讲,壁虎断掉的尾巴会钻进人的耳朵里,让人变聋,千万不要去抓壁虎。因此,在童年记忆里都是静静地看着壁虎爬来爬去,尽管脑子里有一堆为什么想问——为什么小壁虎在遇到蛇后要断掉尾巴逃走呢?小壁虎的新尾巴是怎样长出来的呢?

现在,或许能回答童年时的这些疑问了吧!壁虎的尾巴很容易断掉,这是由于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马上死去,并且会触发反射弧,使尾巴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以此来逃避敌害。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

不过,蛤蚧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受到了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蛤蚧对于失去尾巴的蛤蚧有着极大的优势。

蛤蚧还会鸣叫?

或许很多人都知道蛤蚧,但肯定很少人知道它会鸣叫,并且是雌雄都会鸣叫。蛤蚧的拉丁名Gekko gecko便源自其“ge-koo,ge-koo”的叫声。一来爬行动物会鸣叫的本来就很少,二来古籍对于蛤蚧的鸣声记载也只是只言断语。

西汉杨雄著的《杨雄方言》一书中记载:“桂林之中守宫能鸣者,俗谓之蛤蚧,盖相似也。”中国境内的蛤蚧在晚春和初夏的繁殖季节鸣叫,而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蛤蚧全年都能发出求偶鸣叫。

蛤蚧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视力较差,强光下瞳孔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左右,视力增强。在对夜间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声音通讯的进化作为对视觉的补充在配偶选择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蛤蚧的图片,蛤蚧的正确吃法(5)

红蛤蚧典型的求偶鸣叫波形图

首先,鸣声能够编码两种不同地理种群的蛤蚧。最开始,人们认为蛤蚧是一个种,唐业忠研究员等人通过分析两种蛤蚧种群的求偶鸣叫,发现红蛤蚧和黑蛤蚧的求偶鸣叫声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为蛤蚧的科学分类提供了重要证据。

蛤蚧的求偶鸣叫由一系列的音节组成,通常可分为3段,但只有红蛤蚧的求偶鸣叫具有第三段。此外,在第二段求偶鸣叫上黑蛤蚧和红蛤蚧也明显不同。现在已经将黑蛤蚧和红蛤蚧作为两个不同的种对待。

其次,鸣声还能编码蛤蚧的年龄、身体大小等信息。音节数和高亢程度与性别、年龄以及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而健壮的雄性鸣声高亢洪亮,音节多,频次也多。当被激怒后,蛤蚧除了昂首张口回击之外,还会发出“ge-ge-ge”的警叫声。

蛤蚧听力很好,能听到低至25分贝的声音,我们人类甚至都察觉不到。作为为数不多的会鸣叫的爬行动物,蛤蚧为科学家们研究爬行类动物的发声神经通路和发声机理提供了绝佳材料。

蛤蚧的图片,蛤蚧的正确吃法(6)

来自中国广西扶绥的黑蛤蚧与泰国红蛤蚧的鸣声比较

为什么蛤蚧叫大守宫?

所谓守宫是守卫皇宫内苑之意。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那么问题来了,日理万机的皇帝又如何防止宫中发生淫乱之事呢?

晋人张华《博物志》有记载:选取暗青色的小壁虎,装在青瓦缸中养在浓阴之处,每天喂朱砂给小壁虎吃。等壁虎吃完七斤朱砂,全身赤红,便碾碎入药,点在刚入宫的女子臂上,从此臂上便有一个殷红似血的斑点,叫守宫砂。处女一旦破身,守宫砂就会消失,否则终身不退。守宫一名由此而来。

今日的蛤蚧早已褪去昨日大守宫的角色,但因为被虚夸的药效,给它们招来了*身之祸,昨日的广布种变成了今日的濒危物种,现在蛤蚧的处境相当危险。蛤蚧的未来会怎样?大壁虎的明天又在哪?我们不得而知……

蛤蚧的图片,蛤蚧的正确吃法(7)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