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分为五言、七言。而和中国古诗的分野一样,有是否遵循格律的区别。唐以前包括格律出现以后不遵守近体格律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古绝。而遵守平仄格律的绝句,我们称之为律绝。
我们平时提到的五绝、七绝是通指律绝中的五言、七言。
所以,我们不讨论古绝。题主这个问题我理解是问如何写一首合格的近体格律七言律绝。
作为近体格律诗的排头兵(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排律),绝句以其短小精悍,词字精致,意境优美,余味悠长而让人喜爱,不过首当其冲就是遵守格律安排。
平仄七绝作为五绝的扩充版,基础平仄格式也是从五绝扩充而来。比如五绝的仄起仄收格式,首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应七绝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再根据平仄推导法则(看前面文章),就可以得出整首七绝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三种格式(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也都可以这样得出七绝平仄格式。而除了在某些“一、三、五”非重要音节位置可以平仄互换,“二、四、六”的平仄是不能乱的。
一首合格的七绝必须遵守这四种平仄格式中的一种。允许有变格,允许有拗救,但是变格是从正格来,拗救也不能影响其他句子的平仄推导。
押韵首句仄收的七绝,则偶数句押韵;而首句平收的七绝,则一、二、四句押韵。平收的七绝,第一句的韵脚是可以押邻韵的,这叫做“孤雁出群格”,但是不能跑太远,否则就出律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峰:二冬】
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东】 押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一东】 押韵
这就是孤雁出群格,这是合格的。至于历来就有的平水韵和新韵之争,在赏析唐宋诗词的时候,了解平水韵是必须的,而我们今天写诗,倒是不必太计较这一点。新诗新韵,也没什么不可以。只不过在完成一首作品之后,标出所用的韵,对读者也是一种尊重。
七绝在格式的要求主要就指这两点。至于对仗,在绝句来说不是必须的,有,当然好,显得文采飞扬,没有也不是问题。这点也是绝句和律诗的区别之一(标题中的第二个问题)。
文法绝句的写法其实和大部分文学作品一样,都是讲究“起承转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事,言之有景,然后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升华,转换,写出言在诗外的意境。
为什么绝句更讲究言在诗外?因为绝句短小,没有足够的字词空间来发挥,像律诗一样从头合到尾。所以七绝的写法一般是“起、承、转、放”,第一句起笔,第二句深化,第三句转开的时候为第四句做好铺垫,就像射箭之前的蓄力。最后一句把感情爆发出去,诗完结,意不完结,就真正做好了余味无穷。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大家可以自行体会这种写法。感情的爆发并非就一定是慷慨激昂,而是指发散出去,并不用像律诗一样“起承转合”一定要合回来。
能做到格式上的遵守,文法上的大致合体,一首七绝就可以说是合格了,但是不是好诗,咱们得另说。不过这就并不是题主的问题所在,此处不赘述。
绝句与律诗的区别之处在哪里?第一点,律诗为八句,比绝句多了中二联。字数上的充沛可以给诗人充足的空间来描写、讲叙一个完整的“起承转合”。这是绝句所欠缺的。
第二点,律诗作为格律诗,平仄格律上和绝句一样必须完全遵守平仄格式的推导,否则就出律,划入古风。
第三点,律诗的中二联是要求对仗的。后来由于过于严格,就放宽了要求,颌联不对仗也可以,但是颈联必须对仗,这一点是基本原则。如果颈联不对仗,划入古风。
第四点,律诗的押韵和绝句一样,除了首句可以押邻韵,其他位置都必须严格押韵。也有一种尾联押邻韵的格式,叫“孤雁入群格”。
第五点,律诗写法,基本上遵守“起承转合”,和绝句不同的是尾联要合回首联,而且律诗的“起承转合”是以一联两句作为单位的,而绝句是以单句作为单位的。
这些就不举例了,大家知道了基本区别,再去读几首七绝和七律,自然看得出来了。
你如何理解?绝句和律诗的区别就是格律诗中的微头条和文章。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理解,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