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圣爷诞日是纪念洪圣大王的节日。洪圣是中国民间信奉的海神。相传洪圣大王是唐朝重臣,姓洪名熙,官至番禺刺史,通晓天文地理,常帮助商旅渔民;他死后英灵不灭,屡次拯救人民于灾难。为了纪念他并祈求庇荫,沿海渔民建庙祀奉,将其奉为海神。在新界上水、有逾800年历史的河上乡去,体验香港地道乡村节庆文化。洪圣诞庆典当日,河上乡飘色巡游汇演、大型盆菜宴、粤剧以及抢花炮习俗仪式。
习俗简介
洪圣爷诞是纪念洪圣大王的节日。相传洪圣大王是唐朝重臣,姓洪名熙,官至番禺刺史,通晓天文地理,常帮助商旅渔民;据说,他死后英灵不灭,屡次拯救人民于灾难。为了纪念他并祈求庇荫,沿海渔民建庙祀奉,将其奉为海神。
历史来源
河上乡自北宋末年 建村,至今逾800年,是香港其中一条历史最悠久的乡村。位于新界上水西面的河上乡,每年都庆祝洪圣宝诞。,适逢洪圣宝诞庙会100周年,由3月16至20日将举行一连串盛大的庆祝活动。
河上乡还是北区唯一保留传统抢花炮仪式的乡村,庆典当日村民会争夺由花炮发射出来的炮芯,祈求得到神灵保佑,来年一帆风顺。
洪圣古庙位于皇后大道东,在一八四七年前建成。庙内只有一间厅堂,其屋顶铺有瓦块,是一座简单的古庙,过去可俯瞰整个海湾。经历了百多年及多项填海工程后,这座建基于巨石、依山而筑的庙宇,现已被现代商住楼宇包围,显得份外突出。信众对洪圣的生平事迹各有说法,较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洪圣本名洪熙,是唐朝(公元六一八至九零七年)一位深得民心的父母官,曾任广利刺史,在任期间,提倡天文、地理和数学的研究,更设立一所天文台。他对气象变化的预测准确,令商人及渔民受益甚大。
洪圣去世后,当时在位的皇帝御览悼文,将有关洪圣的德行公告天下,并追封他为“广利洪圣大王”。据说,洪圣去世后仍庇佑村民,在风暴天灾中显灵救活了不少人。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及观音诞,都有不少信众前往古庙祈福。
香火长盛
古代的清西平原,河网纵横,人杰地灵,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自宋朝以来,各地移民纷纷南迁,共同开发这块肥沃之地,从《中国地图集成》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溱水(今北江)支流和池水(今滨江)有三个出海口:飞水、政江、漫江(今属佛山市三水区)。而流经三水漫江出海的这一段“清西古运河”,其路径就是由溱水支流和池水相汇于马安岗渡仔口(今山塘镇马安园洲村和南向村交界处),然后东出松树岗、流连岗、稔坑岗,在鲤鱼捷石榴岗迴旋南下,经孔塘、雪塘、官湖、办塘、陂头、茅舍岭,最后从三水漫江出海。这是一条安全的河流,水深河宽,水流平缓。不似北江,经常海潮北涌,直扑中宿(今清远),危及船家安全。
洪圣庙为两进建筑,中间有天井,结构简朴,它的最大特色是通风透光,梳式结构,屋顶灰塑,有双龙戏珠等砖雕图案,以洪圣居中,左右分别为劝善大师和苏公爷爷。
相传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618—907年)的广利刺史,廉洁爱民,在任其间鼓励士民学习天文地理知识,并设立天文气象观测站。由于计算和预测准确,商贾和渔民受益匪浅。洪熙死后,皇帝将他的德行公告天下,并追封为“广利洪圣大王”。至宋代则被封为“南海洪圣广利王”,成为渔民的“守护神”,广受民众的敬仰和供奉,每年农曆二月十三日为洪圣爷诞。
洪圣诞热闹非凡,从每年的二月初一开始,洪圣诞正式活动,搭戏棚,请戏班,禾楼歌比赛十三天连轴转,尽庆丰收喜悦。同时选出两名童子,在十三日洪圣诞当天沐浴更衣,穿上戏服,在洪圣爷出巡的轿前鸣锣开道,六位新婚男青年分别抬著洪圣爷、劝善大师、苏公爷爷的雕像环乡巡游。巡游结束,各路人马分别舞起醒狮,吹起八音,敲起锣鼓,举起大旗,汇成一支千人队伍,在庙前迎接“三圣”回庙。随后,在庙前的草坪上举行“抢炮”活动,晚上庆典结束。
洪圣庙自乾隆元年(1736年)创建,历经80年风雨后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洪圣诞从此成为当地除春节以外最重要和热闹的日子,除了演戏酬神外,附近的四乡八方民众均组织花炮队前来贺诞,还邀请官绅名流主持花炮抽籤仪式,洪圣庙也成为各村民众的活动集结地,200多年来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