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公历的 3 月 21 日前后,农历二月下旬。“春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指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农历书中记载 :“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还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天太阳处在黄经 0 度的位置。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时间相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直射的位置渐渐向北方移动,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夜长昼短。春分节一到,雨水明显的增多,气温相对来说比较稳定,是庄稼生长的好时节。
春分季节特征,根据古人的测定标准可以将春分分三候,“初候玄鸟至”,玄鸟就是燕子,属于季节性候鸟,春分时节北方天气变暖,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衔草含泥筑巢居住,又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二候雷乃发生”,虽说惊蛰有雷声,可是真正多雨的时节是在春分,这个时候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空气潮湿,于是有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由于雨量渐多,伴随着的是雷声和闪电。这时人们经常可以看见从云间凌空劈下的闪电,并且古代的文人们将这些自然现象想象成有生命的神仙写进了作品中,于是在中国的文学上就出现了风师、雨伯、雷公、电母这些神仙的形象。
民俗中的传统节日,春分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还是民间一个独立的传统节日。《礼记》中记载在周代春分这天还是祭日的日子,书中说 :“春分时‘祭日于坛’,此俗历代相传。”这种风俗在清代还流行,据《帝京岁时纪胜》载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