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的老大哥当之无愧是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也写得一绝。他写诗非常善于创新,写出来的诗句清新又有神韵,所以有人夸他的诗有盛唐气象,他的代表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被选进了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本。
跟韩愈都是好朋友的孟郊和贾岛,被后人称为“郊寒岛瘦”。贾岛作诗喜欢苦吟,一个字会纠结很久,所以也被称为诗奴,死磕出了一首《寻隐者不遇》;孟郊写诗喜欢钻研,所以有诗囚之称,那首《游子吟》更是打动了古往今来无数孝子。
比韩愈小两岁的诗鬼李贺,用词幽辟,喜欢用一些“老”、“死”、“瘦”之类的词语,他的那首《马诗》就是借马来表达对生活的无奈。
另一个是同为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柳宗元是一个写景抒情的高手,语文二年级的教材就收录他的那首《江雪》,全篇没有写孤独,但是读完后却会很容易感受到他的孤独。
随后出现的古诗更加接地气了,其中以白居易为代表,他写诗非常刻苦,人称“诗魔”,代表作有《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暮江吟》等。
除了写诗,他还领导了新乐府运动,首次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的诗歌连普通老人都能看懂。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些都是他写的,就很好懂。
另一个是他的好朋友刘禹锡了,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曾经参加过唐朝的永贞革新,就是一群士大夫对抗宦官的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还是很不错的,留下《望洞庭》《浪淘沙》两首诗给同学们提供精神养料。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也都很容易懂,简洁明快,有一种乐观向上的动力,特别的有豪气,所以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同样响应白居易号召的李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悯农》,其中的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至今还是提醒大家节约粮食的名句。
中唐还有几位诗人,可能不是那么知名,他们也有一些代表作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卢纶的《塞下曲》、 韩翃的《寒食》和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人有生老病死,时代也会有周期循环,中唐之后就是晚唐,顾名思义就是唐朝的最后一段时期,指的是835年到907年之间,共72年。写诗的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的较多,写的诗再也没盛唐的豁达开阔。
主要是这段时期的唐朝进入风雨飘摇的阶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面对这种生活状况,诗人们大都消极悲观,就是没事写一下身边的感情,吐槽一下国家的现状,但也不能太直接,不然会被抓起来,所以诗人们喜欢借古讽今,写写感情诗了。
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李商隐、杜牧和温庭筠,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这几位中,想必同学们最熟悉的应该是杜牧了,作为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内容丰富,写景抒怀的诗较多,小学课本中收录了他的三首《山行》、《清明》和《江南春》都是这种类型的;其实他也会写一些关于咏史感怀的诗,这类诗同学们以后会接触到。
其次是李商隐,他的诗有个特点,就是隐晦迷离,不是很好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他的一首《嫦娥》,不过这首诗还是很好理解的。他的七言律诗写的非常好,是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虽然小学没有收录温庭筠的诗,但他在晚唐诗地位也很重要。温庭筠的诗风格跟前边两位就很不一样了,大部分辞藻比较华丽。
不过他还有另一个身份,除了诗人,他还是词人,精通音律,所以古词不仅写得多还写得好,他也被称为花间鼻祖。也正是因为他在词上的贡献,唐朝灭亡后,迎来了宋词的繁华。
除了这三个人之外,还有一位最会写讽刺性诗文的罗隐,课本中的那首《蜂》表面上写蜜蜂,实际上是在吐槽当朝的宦官。最后一名诗人林杰,死的时候才17岁,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首诗,其中的一首《乞巧》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的课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