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 肖 煜
“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科幻作家应始终致力于引导人们正视自然法则、敬畏自然规律,否则人类终将受到惩罚。”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日前做客河北文学馆读书荟网络直播间,为广大网友带来题为“文学是人学——但人是什么”的专题讲座,探讨科幻文学中人性与自然规律、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到中国的科幻作家,王晋康的名字是绕不过的,他被誉为“科幻的大地”,与刘慈欣一起被称为中国科幻“双雄”。1993年,王晋康凭借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近30年来,他在科幻文学领域不断深耕,发表短篇小说90篇,长篇小说10余部,共计500余万字。代表作有《水星播种》《七重外壳》《生命之歌》《黄金的魔力》《西奈噩梦》《蚁生》等。其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善于探讨“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等主题,为科幻迷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的科幻世界之窗,并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命运的理性思考。
“人们一度将科幻文学与科普混为一谈,这对科幻文学是一种误解。在我看来,科幻文学归根结底是文学创作,而科普则是基于科学事实的一种传递,二者具有本质区别。”讲座中,王晋康首先厘清了科普与科幻文学、科幻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学是人学,是写人性的,科幻文学属于文学,也写人性,不同之处在于,科幻文学是扎根于科学的,因而在许多方面与纯文学的人文思考有所不同。科幻文学以文学为肉,以科学理性为骨。真正的科幻迷不仅欣赏科幻小说肉体的丰腴,更欣赏骨架的坚硬。“科学是最深刻的人文,因为只有科学才能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存的意义、道德的来源等终极性问题。”
王晋康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讨,并从起源、现状、未来三个维度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在他看来,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神圣化是人类一切道德法律的基础,但科学悄然解构了人对自身的神圣化认知,带来了胚胎技术、克隆人、基因编辑等伦理道德的困境。王晋康在1995年创作的小说《生命之歌》中,曾探讨过人工智能与人类新的相处模式,他还曾在作品中让计算机战胜人类的棋王。如今,他的预言正逐渐变成现实。然而,王晋康说:“我并不是预言家,这只是基于对科学发展的一种推论和预判。我的作品是站在人类发展和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感悟人生和世界。”
科幻作家创作了大量作品,预设未来世界的景象,人工智能是其中重要的题材。王晋康表示,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科幻作家不仅要审视这些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要尽可能提供解决办法。”
如今,现代科技迅猛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王晋康认为,在这个巨变的时代,科幻文学在文学之林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科幻作品的发展需要时间积累,树大自然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科幻文学也极具中国特色,无需刻意打磨。在今后的科幻作品传播中,可以深度挖掘已经积累的科幻文本,开拓沃土,不断打造中国的科幻品牌。”
来源: 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