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越国以鄙远’翻译成‘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当作边境’,那么‘鄙’是边境的意思吗?初中学习《出师表》时,‘先帝不以臣卑鄙’翻译成‘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目光浅陋’,这里的‘鄙’为什么意思完全不同啊?”
看到学生困惑的样子,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阝”这个部首,问道:“这是个什么部首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双耳旁!”一个学生还站起来说道:“放在文字的左边是左耳旁,放在文字的右边就是右耳旁。”我笑着告诉学生,之所以叫作“双耳旁”,是因为这个部首的形状与耳朵有些相似,但其实与耳朵没有任何联系。
在中国文字中,“阝”在文字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不同读音:在左边读作“fù”,是“阜”字的简化,一般都与高低变化有关系,比如“降”是从高处往低处走,“除”是房屋外面供人上下的台阶;在右边读作“yì”,是“邑”字的简化,一般都与城市有关系,比如“都”一般指大城市,“郭”一般指城市外的高墙。
“鄙”字的左边,上面的“囗”是围起来的四堵墙,表示国家或城市的意思;下面部分有一种说法是“禀”去掉“示”的字形,表示在城市很远的地方建造的粮仓或粮田。我个人觉得,“啚”字应该分作三个部分,上面的“囗”意思不变,中间的“十”是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距离,下面的“回”是一个有内城、有外城的大城市。这样,“鄙”字左右两边合起来:右边的“阝”表示城市,左边的“啚”表示一个需要走很远才能到达大城市的小城市,也就是“边境、边城”的意思,“蜀之鄙有二僧”中的“鄙”也是这个意思。
那么,“鄙”的其他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古人认为,处于边远城市的人见识不多、言行缺少规矩,于是引申出“行为粗俗、目光短浅”的意思,比如《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这样的人容易被小瞧,轻视,于是引申出动词“小瞧,轻视”的意思,比如“孔子鄙其小器”;中国人比较谦虚,经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抬高对方,于是“鄙”也有了自称及谦辞的用法。
“比如,今天鄙人讲的内容,也可以叫作鄙见。”随着我的最后一句结语,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柴海军)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15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