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法,列好程式,事先计划好怎样输出。
这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识记。对输入的信息,如果不做加工,便很容易会被遗忘,只有把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大脑才能给到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此时的记忆往往与我们的兴趣息息相关,输入信息,形成想法,再次输出,再度输入……过程的重复,加深了我们的记忆,还能让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使得保持和调用记忆也不再困难。
有了输出的存在,就对信息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朋友告诉你,要去一场电影分享会,你肯定会万分认真地看完一部电影,这就是事先做好计划的结果。有书君在共读这本书时,就运用到了这个方法。打开书的第一刻起,脑海中关于长时记忆法的框架就开始搭建,从而更好地将书中的核心内容呈现给大伙。
第二种方法,对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巩固记忆。
这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保持。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描述了遗忘规律,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保留比率越来越低,直至最后大半忘却。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记忆的流逝,而且提出了记忆与时间的一对矛盾关系。
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记得快的人往往不如记得慢的人,记得牢。这是因为记得慢的人往往需要多次、重读地进行复习,每一次复习都能帮助他加深印象,让记忆变得更牢。川崎康彦从中得到启发,提出了违背遗忘曲线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每天临睡之前,像在脑中放电影一样,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复习,前三次中间间隔一天,此后间隔天数奇数递增,直到一个月之后重新再复习一遍,达到巩固的效果。大脑在休息时,往往处于放松的状态,此时用来记忆,比白天时效果好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