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理性消费、作息规律并不是自控力强
除了“众生皆苦”,佛学中还有一个广为人知却晦涩难懂的概念:无我。
若想用语言和理性思维去解释“无我”,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想,人,真的存在“自我”么?是所谓的“自我意识”决定着你的行为么?
现代人经常说,那些理性消费、作息规律、经常锻炼的人,自控力特别强,好像在他们的大脑中,自我意识就像一个严格的长官一样能对行为发号施令。
但是赖特在《洞见》里说,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佛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人的大脑里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手握大权的统治者,把“自我”当作国王或CEO的这种想法,正是人类最大的幻觉之一!
一个人是否自律,不是理性决定的,而是各种感觉之间互相博弈的结果。
斯坦福大学的认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给受试者一笔现金,和一些可以购买的物品,比如无线耳机、电动牙刷、《星球大战》的碟片等等。
随后,在向受试者展示商品及价格的同时,用设备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大脑的哪一部分更活跃或活跃程度变低,从而相当准确地判断受试者是否会购买那件商品。
这项实验的关键在于,所有活跃的区域都不是大脑中主控理性的部分,而是感觉。
比如,当你看到一件商品时,如果控制快感的伏隔核越活越,那你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理性消费是怎么回事儿呢?
举个栗子,当你看到一部最新款的手机,你很喜欢却超出了预算,这时大脑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声音,也就是两种感觉:一个想买,一个反对。
理性扮演的角色并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长官,而是强化了大脑中反对的感觉:一想到每个月要节衣缩食来承受超前消费的后果,你会感到很焦虑和不开心,于是大大降低了买手机的*。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感觉确实是生物行为的原始动机。好的或坏的感觉,可以激励生物接近或躲避某种东西,从而活下来使基因延续。
可以说,感觉就是自然选择的“杰作”!
04
如何从自然选择的控制中逃脱?
我们并不是要控诉自然选择,毕竟它的许多设计确实让我们活得很好。
但你要明白,自然选择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基因传播,基于这个目的,你对周遭事物产生了好与坏、是与非的判断,却也陷入了认知的舒适区。
喝果汁让人感到开心,听到电锯声则让人心烦。并不是果汁与电锯有优劣之分,而是趋利避害的进化天性,让我们为周遭万物赋予了主观内涵,就像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厌恶、恐惧、焦虑、*……人的七情六欲都是自然选择的作品。如果摆脱?
佛陀说:通过冥想,训练与感觉的剥离。
赖特在《洞见》中说,他并不是一个性格温和、注意力集中的人,但也在几次冥想训练中体验到了这种感受。
草坪里一向被视为杂草的车前草,在赖特的眼中竟愈发可爱,因为他观察到了这种植物本身的特点。
一次冥想静修时,窗外轰鸣的施工声纠缠着赖特,但他仔细去听这种声音,想象它变幻的波形,竟体验到了音乐的美感。
这些都是冥想带给赖特的改变,他变得越来越细心,越来越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自然选择的控制中逃脱,并非要违背基因延续的意愿,而是洞见事物的本质,抵达认知真相。
我们都是《黑客帝国》中的尼奥,要么选择看清真相,要么重回梦境的母体。但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去看。
就像反叛军首领墨菲斯对尼奥说:“我只能给你指出门的所在,真正跨过那扇门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