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如今绵山风景区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绵山地处汾河之阴,距离介休市区20公里,与平遥古城、灵石王家大院毗邻。绵山风景区最高海拔2571米,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道观,集于一体。因自然景观奇险秀和春秋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此而著称,寒食节也源于此。
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10多年,曾在饥饿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晋文公还国为君后,介子推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为逼他出山,晋文公命人放火烧山,却把介子推和他母亲焚烧而亡。晋文公悲愤万分,将绵山改为介山,以此纪念介子推。
随着历届绵山寒食清明节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一座极具重要意义的绵山背后,则与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从焦炭大王到山西省十大创新人物的现代晋商阎吉英先生是分不开的。
从“黑色”转型“绿色”,绵山成为山西煤企转型样板
阎吉英是山西介休市义安镇义安村人。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汾河岸畔,阎吉英便向亲友借款700元在闲置干涸的水库旧址上办起焦化厂。几十年间,他不畏艰险,砥砺前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拥有焦化和旅游两大产业、总资产近60亿元、员工6000余人的高经济效益、高信誉度的大型民营企业。
阎吉英创办的企业在当地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创办焦化厂,第一个引进原改良型焦炉技术,第一个实现焦炭出口,第一个成立中外(德)合资公司,第一个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第一个以民营企业的名义开发国有旅游资源,第一个创办了“三佳学社”。
1995年起,阎吉英开始涉足绵山旅游开发,累计在绵山投资20多亿元。目前,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绵山已拥有了14大游览区、360多个景点,享誉海内外。
在绵山风景区建设期,阎吉英的三佳集团进行了由传统煤焦业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胆尝试,从“黑色”产业转向“绿色”产业,使得绵山风景区成为山西煤炭企业转型的样板。而开发绵山,让阎吉英成了山西乃至全国第一个由煤焦转型旅游开发的第一人。
以历史文化为轴,倾心打造绵山景区品牌
阎吉英只读过小学,但他养成了坚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开发绵山初期,他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到绵山景区规划和相关资料;从绵山人文历史,到民间故事传说;从儒释道经典,到古建雕塑文化,进行了广泛阅读。他还系统地学习了环境法、资源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等与景区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从而对绵山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清晰的认知。
在景区开发建设中,阎吉英聘请了一批在社会上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组建了绵山文化研究院,对古老的绵山文化进行深入的整理、发掘和研究。先后创办了介子推展厅、寒食文化展厅、介休三贤(介子推、郭泰、文彦博)展馆、历代名人登临绵山展厅、历代名人祭祀展厅、宗教历史文化展厅、介休晋商三杰(范毓馪、侯荫昌、冀以和)展厅、介休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和介休抗日政府旧址展馆,以及图书馆、美术馆等多个场馆,充分展现了绵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特别是阎吉英对介子推与寒食清明节渊源关系的追溯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从历史典籍、古迹遗存、古碑记载、古诗古剧、习俗沿流、饮食传承等多方面揭示了绵山文化的丰富内涵。2008年初,国家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派出专家组到绵山考察,确认介休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并在绵山设立“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2008年清明节以来,绵山景区推出的“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广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一个景区的精髓就在于其身后的文化底蕴,一个景区没有了文化就像一个人失去了灵魂。”用阎吉英生前感悟来总结绵山取得的成就再合适不过了。
造福一方百姓,景区开发带动当地快速发展
自绵山景区开发以来,解决了当地4000余人的就业问题,拉动了周边建材、运输、商业、宾馆、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绵山景区对外开放后,为实现回报社会的初衷,实施介休人持身份证免费游览的惠民政策。
“绵山有这么优美的自然环境,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应该得以保存、得以传承,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阎吉英生前坦诚地说道。但事实上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旁人想都无法想象的。
1995年之前的绵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往山顶。开发初期,阎吉英的足迹踏遍了绵山75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人文遗迹;带领工人手挑肩扛,修通了山下通往绵山的主要道路;组建了200余人的专业绿化队,挖坑搬土,遍植苗木。凭着坚持不懈、责无旁贷的奋斗精神,他终于将原先荒芜的绵山建设成了现在交通便利、景色宜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据统计,绵山附近的11个行政村,在景区工作的有800余人,从事短途运输、接送游客和摆摊设点的有200人,烧制石灰、砖瓦、开沙、采石、运水等间接为绵山服务的300余人,共有1300余人常年参与开发建设绵山。绵山景区还累计安置3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和8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
随着绵山景区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尤其是节假日,介休及周边县市的宾馆、酒店、农家乐等地方爆棚,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绵山风景区的强力带动下,介休后土庙、秦柏岭、张壁古堡等景区景点也迅速发展起来。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寒食清明文化精髓
著名学者冯骥才在《绵山神佛造像上品》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阎吉英:“阎吉英邀请一些宗教文化与艺术专家来到绵山,并亲自带队翻山越岭,寻觅被历史遗弃之珍;同时查阅典籍和方志,探访僧人与山民,以确认每一处宗教建筑与遗址的历史、每一尊造像的称谓与阶位,并为此成立了绵山文化研究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阎吉英事业成功转型的背后,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执着的热爱。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和信仰,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虽然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我们应该将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阎吉英生前娓娓道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美德在我国源远流长。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阎吉英第一时间做出慈善捐助。
“我们要在介休作为寒食清明文化之乡和连续成功举办寒食清明文化的基础上,把以忠孝为核心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感恩这种清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与世界的优秀文化进行广泛交流。”阎吉英生前如是说。
当提到绵山时,人们就会想起介子推;当在步步有景、景景有典的绵山旅游时,人们就会想起阎吉英。在阎吉英精神感召下,绵山人经过多年的精准施策、倾心打造,并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传统节日内涵,赓续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举办了一届届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游客的赞誉。
(责编:马云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