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的爱妃骊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挑拔内政,致太子申生自*,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十九年之久。
逃亡期间,狐偃、介子推等晋国忠臣一路跟随,守护在重耳身边,同甘共苦。逃到卫国时,已经没有干粮,为此,介子推从腿上切下一块肉,以供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夺回王位,成为晋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他想要重用介子推,却被他以回归山林隐世为由婉拒了。
重耳一气之下,决定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妥协,不料介子推宁死不屈,终与母亲命绝于柳树之下,更留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痛悔不已,于是前往绵山进行跪拜,并厚葬了这位忠臣。更下令介子推忌日那天,禁止生火,不可煮食,以示敬意与哀悼。自此,有了“寒食节”这一大传统节日。
到了唐朝,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君爱国,高风亮节,更为了发扬晋文公对介子推的孝义。寒食节被安排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百姓可以扫墓、祭祖、插柳、踏青、禁烟等各种祭祀活动。不同地区,研制了各种寒食节的饮食习惯,比如,有的地方寒食粥,青精饭;有些地方推出凉粉、凉面、凉糕;还有些地方以面食为主。
唐宋年间,更有不少文学家,以寒食节为主题,留下了千古名篇。
如,宋之问的《途中寒食》中提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道出了朝堂风波,武后的两名宠臣被处决,宋之问因为站错了队伍,受到牵连,被贬至泷州,适逢寒食前后,正值春末。他希望一切不好的事,随着春去而有新的开始。
后有孟云卿流落江南时,看见贫困的百姓无米下锅,难以煮食,即便不是寒食节,也过着比寒食更苦的生活,因而借一首《寒食》:“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他道出了底层人民的落魄与折磨。
再有张籍《寒食看花》:“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这是他在晚年写的一首关于寒食这天的生活日常,从早忙到晚,又是绕着树跑,又是喝酒弄湿了衣裳,醉熏熏地四处觅花,在院子里随处倒下,随口作诗。
与张籍的寒食节赏花的雅兴相比,“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所写的《寒食》成为最经典的一首: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的是长安城的春天,繁花相送,处处柳絮飞舞;这唯美的画面,尽显诗情浪漫。
“寒食东风御柳斜”,又到了寒食清明,全城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一阵东风将皇城的柳树枝条吹得左右摇摆;
“日暮汉宫传蜡烛”这句是指夜暮时分,汉宫里开始点燃烛光,皇宫,是这整座城镇唯一看得见光明与温暖的地方。
“轻烟散入五侯家”,那宫里的烛火,燃起一缕轻烟,被风吹散进了五侯家。“五侯”指的是王公贵族,这些权势可以枉顾礼数,不受约束。
韩翃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仕途低谷期,并且已是人到暮年,他的为人,并不被大众所理解,连带他的诗作也不被看重,直到有一天,皇城来人传圣旨,说是要升他的职,让他去担任制诰的职务。
这份机缘,源于安史之乱平定后,唐德宗李适即位,他对文武百官十分敬重。当他的读到这首《寒食》,大为触动,决定重用韩翃。其实,唐德宗曾在唐代宗病逝后,守孝期间,曾为遵守礼法,只吃马齿粥。由此可见,这位帝王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直到北宋年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他对这座小镇进行修葺时,正值三月细雨,风吹动柳枝,护城河的春水还未装满,满城的花已开繁,他有感而发,挥笔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诗中形容当时的寒食节后的情景“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末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度成为了网红金句,意思是指寒食节后,点上新火,煮一杯新茶,不要辜负了诗和酒的年纪。他在提醒世人,不要总抱着过去的追忆不放,做什么事都要趁早。相比于其他寒食节的意境,苏轼的诗,显得更清新独特,深有一切向前看的鼓舞性。因此,令不少文艺青年追捧。
但,古人深知寒食节的由来,可时至今日,寒食节却慢慢淡出了年轻人的记忆,大家会热衷于在清明节扫墓,纪念先祖,却鲜少有人提起寒食;大家会响应苏轼的号召,煮一杯新茶,诗酒年华。却未必能感悟寒食节的真正意义。
对晋文公来说,这个日子是为纪念忠臣介子推,但其实背后的深义,是当一个人拥有权力与富贵时,同样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愿,不要因一已私心去迫害他人利益。也愿古人的初心,能一直延续下去,懂得谦卑与感恩。
关于寒食,你可曾听过哪些传说?
欢迎留言,关注我,一起读点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