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搏矢
“猴子搏矢”中的“搏”,本意是用搜索的方式捕捉(一说本意是对打、搏斗)。引申为攫取,又引申为拍打、跳动。“矢”即箭。这一成语是说猴子攫取射它的箭。比喻爱逞能表现自己的人会招祸。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徐无鬼》中讲的一个故事:“吴王(吴国的君主)浮(泛舟)于江,登乎狙(jū,猕猴)之山。众狙见之,恂(恐惧、害怕)然弃(弃地)而走(逃路),逃于深蓁(通“榛”)。有一狙焉,委蛇(同委佗,庄重而又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说作曲行解,亦通)攫搔(攀搏抓取),见(通“现”)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敏捷)搏捷(搏取)矢(箭头)。王命相者(随从打猎的人)趋射之,狙执死(抱树而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人名)曰:‘之狙也,伐(夸,矜)其巧恃(依靠)其便(轻便)以敖(通“傲”)予(我),以至此殛(死)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你)色骄(骄傲的态度)人(指别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人名,吴国的贤人,一说吴国的有道之士)以锄(锄草一样)其色,去乐(去掉享乐)辞显(辞谢显贵),三年而国人称(称赞)之。”
这个故事是说:春秋时期,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打猎。猴子们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十分害怕,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而有一个猴子却留了下来,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一伸手,敏捷地接过了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见他有接箭的本领,心想,我一个人射你,你能把箭接住,我让大家一起向你放箭,看你怎么办。于是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让大家一起上前,朝那猴子射箭。那只猴子只有两只手,应接不暇,躲避不及,最后抱着树被射死了。
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你看,这只猴子不知天高地厚,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便捷而蔑视于我,以致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用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时间,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这一故事通过叙述一只猴子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而最终被射死,深刻地揭露了本领、智慧不可夸耀的道理,告诉人们锋芒太露往往会招来祸害,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谨慎。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爱出风头,卖弄自己,生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特长。殊不知这样很不好,就像猴子搏矢,容易把自己给卖弄没了。
庄周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想借此阐述道家思想。其意思是说,猕猴一直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居住在山里,很少与人接触,远离人世喧器。以此比喻不受世俗所扰、自由自在生活的人。吴王则象征权力与财富。吴王的出现,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众多猕猴察觉到吴王带着人到来的危险,唯恐避之不及。偏偏有一只猴子例外,仗着自己的超凡本领,特意在吴王面前表现自己的敏捷,生怕吴王注意不到它。这只猴子岂不像那些刻意在有权有势的人面前夸耀自己才能的人吗?它竟然灵巧地抓住了吴王射它的箭,想让吴王知道它的本领,哪里知道,吴王不但不欣赏它的本领,反而将它的表现视为对他的轻慢。因此,那只猴子招致了吴王下令让多人一起向它射箭,让它防不胜防,最后被射得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其“抱树而死”的形态说明了它的无奈。
与其说猕猴是因才见毁,不如说是因为恃才傲物才惹祸上身。这是庄子要提醒人们的,于是便借吴王之口说“无以汝色骄人”。
人们往往认为平时态度差,目中无人才是骄傲。实际上,在人前人后炫耀自己的所长,也是骄傲的一种表现。炫耀的人也许在炫耀时没有贬低他人的意思,但炫耀本身却会向人传递出“我比人强,你不如我”的信息,因此必然会引起别人的怨懑,招致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到来的报复。
历史上因卖弄才华招致*身之祸的例子并不鲜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个杨修,他几次在曹操面前卖弄他的小聪明,结果激怒了曹操,最后被曹操所*。因此,在人前人后卖弄自己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人们从庄子著作中的这一故事里,总结出了“猴子搏矢”这一成语,警示人们时时都要谦虚谨慎。
例句:“谦虚谨慎常在心,猴子搏矢为恒戒。”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