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味儿多,面食一串串儿,一面百样儿做,样样是招牌儿。”18日,暴玉喜在位于山西长治长子县的家中给记者唱起了自己获得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长子鼓书作品《山西面食》。 李庭耀 摄
中新网长治11月18日电 题:山西“长子鼓书”鼓曲作家:用好作品留住传统说唱艺术
作者 李庭耀
坚持创作长子鼓书作品20余年,三获中国曲艺牡丹奖,47岁的鼓曲作家暴玉喜用优秀作品守护着已有200余年历史的长子鼓书。“山西美味儿多,面食一串串儿,一面百样儿做,样样是招牌儿。”18日,暴玉喜在位于山西长治长子县的家中给记者唱起了自己获得第九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长子鼓书作品《山西面食》。“创作出好的作品,让民间艺人把长子鼓书唱给越来越多的观众听,让它留在更多人的心中,才能保护好这门传统说唱艺术。”暴玉喜说。
“我也喜欢跑到民间艺人的家里听曲儿。”暴玉喜告诉记者,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表演者来传承,表演者会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李庭耀 摄
长子鼓书是长子县土生土长的地方曲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主要特点是方言演唱、器乐配合、伴奏精妙。长子鼓书板式多样、唱腔丰富,既可以说大书,也可以唱小段,既可以表现各类人物形象,也可以描述各种生活场景。在伴奏叙事性的唱腔时,“唱时不奏、奏时不唱”,颇具特色。
长治市是首个“中国曲艺名城”,这里的地方曲种有近三分之一出自于长子县境内。幼时的暴玉喜经常跟着民间鼓书艺人走街串巷,艺人们唱到哪里,他就听到哪里。“不要布景,也不需道具,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张嘴,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幼时观看演出的场景,暴玉喜记忆犹新。
耳濡目染下,暴玉喜萌生了创作长子鼓书作品的想法,开始阅读文艺刊物、摘录精彩语言、把握音律说唱。大学毕业后,暴玉喜回到家乡,带着对生活的感悟、对乡村的眷恋和对曲艺的热爱,创作出一部部长子鼓书作品。暴玉喜说,是浓郁的乡情、亲切的乡音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好的作品语言是人人能够看懂的,尤其让农民看懂。”暴玉喜时常用“人民艺术家”赵树理说的这句话勉励自己。
在创作中,暴玉喜养成了每周回乡的习惯。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回到田间地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这里有我最值得留恋的东西,也有我写不尽的感动故事。我喜欢和老乡们坐在一起聊天,这催促着我写农民,写百姓,写生活。”暴玉喜说。
“我也喜欢跑到民间艺人的家里听曲儿。”暴玉喜告诉记者,好的作品,需要好的表演者来传承,表演者会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我应该把我的作品输送给民间艺人,与他们进行交流,不断地改进作品,让更多人欣赏并喜欢上长子鼓书”。
2015年,暴玉喜入选中国首批“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全国仅10人入选,暴玉喜是唯一一名创作者。他创作的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山西面食》《腊月天儿》还在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进行了演出。
“曲艺是我的生命价值所在,要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给观众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动,让长子鼓书留在人们心中。”暴玉喜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