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颐和园是真山真水,是山地园林和平地造园的完美结合。乾隆为筹备皇太后六十大寿,以治理京西水系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并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所谓“瓮山而易之曰万寿山者,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故尔”即指此。清漪园景观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大板块组成,功能上大体可分为政务区、居住区和游览区。它以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既饱含恢弘富丽的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和人文内涵,景观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乾隆“何处燕山最畅情,无边风月数昆明”诗句,更是对清漪园的无上赞美。后期的颐和园基本上恢复了清漪园的园林气象,因客观条件所限,其景观质量是有所下降的,一些景观未能修复,一些高层建筑也由于经费和物料的关系而被迫缩小尺度,但这仍是瑕不掩瑜的,不能消弭其光辉的园林艺术成就。
颐和园全景图
请将手机横屏查看~
在清代以前,颐和园区域就有一些景观和寺庙建设,如耶律楚材祠、功德寺、好山园等,但在清漪园建设时,这些昔日古迹多已湮没或衰落,圆明园区域则为空地及零散聚落。圆明园和颐和园都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巧妙地利用了周边的山水地貌,在借园外景入园方面别具匠心。两园园内外京西稻稻田弥望,一派田园风光的生态画卷,正与园林相得益彰。二者都是水景园的典范,圆明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二,颐和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圆明园最大的湖面——福海面积约为昆明湖面积的一半,昆明湖水通过二龙闸往东流则是圆明园重要的水源补给渠道。颐和园的山水、建筑相对更为壮观和开阔,往往给人豁然开朗之感,这是因为最开始清漪园的建设就是从游赏角度考虑的较多,由于环境的差别,圆明园景观和建筑则比较精致和内敛,更为注重居住的适宜和满足各种功能需求。单纯从园名命名主旨上看,颐和园体现地更多的是祝寿文化,“清漪”、“颐和”同时也有景观与生态和谐的韵味,而圆明园更偏重于对皇位继承者的道德和智慧期许,政治性意涵更强。二者既具有文物陈设方面的古代物质文明,也有匾额楹联诗词书画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景观建设都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诗词书画方面的素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杏花春馆、夹镜鸣琴,颐和园豳风桥、景明楼、澹宁堂等。
圆明园杏花春馆 刘继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