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庚何许人也?
我们在《浙江当代戏曲作家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一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介绍:
贝庚,原籍山东济南,1942-1949年,就读于济南师范学校及华东大学文学院,1949年南下浙江,先在杭州市人民政府秘书科及杭州市文化局文化科工作,1954年调至浙江省文化局剧目组工作。他青少年时代就爱好文艺,创作过不少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他的知识渊博,尤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从五十年代以来,贝庚一直从事戏剧创作及戏剧创作的组织辅导工作。在戏剧创作方面,他创作及整理改编的剧本,有昆剧、绍剧、越剧等剧种,共计有十多个,如越剧《打江彬》、《金钱记》、《仁义缘》、《焦帕记》(与洪毅合作);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顾锡东合作)、《火焰山》(与顾锡东等合作);昆剧《风筝误》、《救风尘》、《三月江南》、《西园记》等,其中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昆剧《西园记》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绍剧、昆剧的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正是这本书,日后酿成了贝庚的后人,争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剧本的作者权的官司。
因为这本书的版权页上明确宣示贝庚是剧本的整理者,而却没有顾锡东的什么事。
有意思的是,在七龄童的后人争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版权的时候,顾锡东的后人,却放弃了对版权争夺的参与。
而造成贝庚后人争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版权的原因,是2005年出版《顾锡东文集》的时候,收录了电影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剧本,给人的感觉,是顾锡东创作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贝庚后人为此不满,认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整理者中并有标明顾锡东,可见贝庚是唯一的作者,所以要诉诸法律来解决。
我们可以看出,1958年版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作者署名顾锡东与七龄童整理,而电影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仅署名了贝庚整理,却没有顾锡东的名字。
而电影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情节上有了较大的跃迁,突出表现在将之前的“三打”变成了“四打”,顾锡东有没有参与这个版本的整理与改编?如果他参与了,为什么在出版的剧本上,仅署名贝庚的名字而却没有顾锡东的名字?
这场官司引起浙江省文化界的高度重视。为弄清真相,浙江省剧协于2007年2月15日邀请四位与顾锡东共事过的老同志召开了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回顾说,1957年全省戏曲汇演,参加汇演的《三打》是顾锡东编剧的。1959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要拍猴戏,省里推荐拍《三打》,集中了一部分人抓《三打》的改编,以顾锡东为主搞《三打》的加工工作,并把优秀猴戏《平顶山》的内容加进去。顾锡东亲口告诉钱法成,共改了四稿,戏就基本完成了。 当时,顾锡东是嘉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要回嘉兴去搞汇演工作。虽然省文化局领导不放,但他最终还是回到嘉兴。主持工作的省文化局副局长王顾明就叫贝庚接手整理剧本,主要是走创作的群众路线,发动杭大文科学生参与修改。此后贝庚收集整理各方面的修改意见,由领导组织专家讨论定稿,送上海拍摄电影。当时省文化局领导决定电影剧本署名为:集体改编,贝庚执笔。顾锡东的名字不提了。
由此可见,顾锡东也参与了电影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创作,不过他因为有其它事情,离开了整理小组,后来剧本定型,他的名字也就不再署在剧本之上,由此引发了后来的争夺著作权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