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利国利病书是谁撰写的,梁启超为什么说楞严经是假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3-12-25 00:59:58

「为政篇第二」9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也没有反对意见和疑问,貌似愚钝。但观察他私下的言行,却发现他其实能充分发挥所学,颜回不是愚钝。”

【注释】

“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别称“颜渊”,尊称“颜子”。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十三岁即入孔门,道德学问俱佳。孔子屡赞颜回,称其“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等。颜回四十岁即英年早逝,孔子为之痛哭失声。

“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如愚”,像个愚者、蠢人,貌似愚钝。

“退而省其私”,意即观察颜回私下里的言行,比如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以及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等。

“足”意为充实、完备、足够。

“发”意为阐发、发明、发挥,即能阐发所学义理及其微妙之处。

【评析】

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敛,沉默寡言,锋芒不露,有人便觉得他“愚钝”。但孔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后,发现颜回非但并不愚钝,反而极其聪慧。其天资之高,就连能言善辩、悟性极高的子贡也自愧弗如。子贡认为自己仅能“闻一以知二”,而颜回则可“闻一以知十”。

由于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早就领会到了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他对孔子学说的认识因而远超一般弟子。这或许就是“吾与回言,终日不违”的原因所在。

《论语》把这一章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放到“为政篇”里,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大有深意。其要旨主要有两点,一为“不违”,二为“足以发”。

1、“不违”:

为政者确实应当“不违”,但应当是不违于仁,而非不违于上;应当是不违于人民利益,而非不违于一党、一己之私。这是为政最基本的要求。有人当了几十年“人民代表”,却总是唯上是从,不违于上;甘当举手机器,从不为人民发声。如此为政,其“如愚”莫甚,其不仁亦莫甚。

为政者不违于仁的体现,就是施行仁道政治。施行仁道政治之本,就是从善如流,以天下为公,采用真正利民利国利天下的制度设计。否则即如颜回所言:“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足以发”:

“足以发”是足以发为政之“仁”,而非足以发为政之“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仁道政治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因此,为政者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要在为政中充分发挥仁道精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审慎合理地运用新思想、新技术兴利除弊,以真正利益天下万民。

有人说孔子“愚民”。但由本章内容可见,孔子显然并不喜欢唯唯诺诺,认为那是“不违如愚”。《中庸》记载孔子的话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著名章句中的“审问、慎思、明辨”都是在非常明确地主张独立思考、拒绝盲信盲从;孔子还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因此,所谓的孔子主张愚民之说,实在是一种无稽之谈。事实上,智勇兼备的仁者才是儒家人格的典范,智勇兼备之仁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华夏文明的基因。

天下利国利病书是谁撰写的,梁启超为什么说楞严经是假的(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